薛雅紅
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的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教師如何采用巧妙的提問,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促進師生交流、教學相長?
關鍵詞:有效提問;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有效性的具體體現,應當是以追求效率為原則。孔子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和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如何采用巧妙的提問,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的授課能力得到提高,也是課堂提問有效的應有之義。隨著課程改革深入,傳統教育模式“滿堂問”形式已經少見,但是提問的方式依然是“師問生答”,很難打破這樣的束縛,很少會出現“生問師答”或者“生問生答”這樣的互動場面,始終無法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最終導致學生缺乏思考的深度。如何在美術課堂中進行提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以下經驗。
教師把握提問技巧
教師每天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個體,要使學生在美術學科上有所發展,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創造性提問問題。
抓好導入,恰當提問 美術課的成功導入,往往是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興趣是一個人學習中最有效的動力,它讓思維靈活運轉并不斷碰撞出智慧與靈感的火花”。把握好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筆者在教學二年級美術《出殼了》這一課的導入時,做了以下提問:①你知道哪些小動物是從殼里出生的嗎?②小動物是如何從殼里出來的呢?③小動物從殼里出來后,它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學生們將自己平時積累的有關科學知識充分的進行整理并告訴其他的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向老師和同學們表示對這些科學小知識的掌握,他們是在享受學習帶給自己的快樂,也給其他小朋友們激勵,大大的激發了學習熱情。
把握重難點,精確提問 在教學《畫影子》這一課時,筆者把教學的重難點放到了理解倒影的形態是怎樣的。通過圖片的出示,引導學生進行充分地欣賞,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張畫中水面上的鴨子和它的影子都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目的在于解決水面上的鴨子和影子的相同點在于大小基本相同、左右的方向相同,不同點在于水面上的上下方向是相反的。對于教材重難點的提問,要精確而且到位,不能拖泥帶水,混淆學生思維,抓住實質的問題,并且通過問題一步到位,這才是課堂提問的關鍵之處。
抓住時機,引出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感到疑惑時,抓住恰當的時機,引出問題,使學生能夠帶著更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學習中,引領他們深入探究。在學習《三原色》時,學生在第一課時認識了紅、黃、藍三個顏色,第二課時,請同學們大膽的做色彩“結合”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當學生進行兩個原色的調色時,色彩產生了變化,而且每個人的變化程度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就抓住時機,引出提問“我們的色彩朋友時怎么啦,他們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而且我們每個人碰到的問題還不一樣呢?”目的在于找出橙色不同的原因,學生的疑問更深入了。個性的激發,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技巧,適時的引導、開發、開放學生的思維。智慧不斷的閃現,思維不斷的提升。
學生掌握提問技能
會問——提問技能的第一把鎖 傳統課堂中很難出現學生問,教師答的這種場面,猶如一把銹跡斑斑的“鎖”,鎖住了課堂。課堂中學生到底怎么樣提問教師。作為教師,不僅自身要有提問技巧,還要幫助學生“會問”。巧妙地把問題作為主線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
在練習間色調色——紫色時,學生在用到藍色和紅色調和時,學生中間出現了不同的色彩,有些同學調出的紫色偏紅,有些同學調出的偏藍。教師提取了兩張具有各自代表性的作品,提問:“這兩種顏色到底哪一種才能接近紫色呢?“這個問題馬上引起了同學們激烈地爭辯。“我覺得我們這種才是正宗的紫色,你們的太藍了。”“我們的才是正宗的紫色,你們的顏色偏紅了,好像赭石顏色一樣。”“才不是呢,我是按照老師的方法,一點一點的按照比例調出來的,肯定就是標準的紫色……老師,您倒是說呀,到底我們中間誰的顏色是更接近紫色的呀?我們都要急死了。”學生的爭論的面紅耳赤,絲毫沒作出任何的退步。教師留給大家這個“導火索”,使他們終于迸出了尋求教師解決矛盾的理由,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學會問了。
敢問——解開會問的鑰匙 如果說會問,是解決學生提問的一個盲區,那么敢問,又解決了學生提問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美國心理學家羅吉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要善于營造這種氣氛,為學生提問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學生答錯了讓它想一想再答,答不完整的想一想再來補充,不清楚的鼓勵發問。有不同意見的可以互相討論直到完全明白。在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時,無論正確與否、問題的水平高低,教師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表揚,告訴他們敢于提問題的就是好的開端,良好表現。
在解決“前后遮擋”這個關系時,應該說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的確是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教師圖片出示、動情講解、演示示范,但還是有一些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師,我還是不懂什么叫前后遮擋?”順著提問,筆者放眼望去,是一個新轉來的孩子。原來的美術課堂并不十分強調。所以,他提出了問題,筆者不厭其煩的給他一次次的單獨輔導。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敢于質疑問難,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追問——提升提問的高度 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過程,是認知矛盾運動的過程。教師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以舊引新,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會動的線條》這一課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些比較抽象的思維。“如何找出線條會動?怎樣的線條才是會動的?如何使畫面中的線條既會動,而且又富有美感呢?”學生在教師的一番導入后,連續追問了這樣的三個問題。可見,學生是真的思考了,真的體現了提問的價值。
結束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許許多多尚未被發現的素質,而這些均需要火星兒去點燃。”這火星兒,就是師生雙方提問的方法,課堂也會因為學生而精彩,學生因為教師而靈動。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教學反饋的主要方式,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主要手段,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加能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