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淼
摘要: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是活動的主體。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往往是教師怎樣教,幼兒就怎樣學。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幼兒的獨立自主性和差異性。為了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主要從三方面對幼兒進行引導:創設情境,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從問題入手,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以游戲為載體,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要把孩子的學放在首位,教師的教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興趣;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尊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庇變菏菍W習的主人,是活動的主體。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往往是教師怎樣教,幼兒就怎樣學。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幼兒的獨立自主性和差異性,教師常常用同一標準去衡量全班幼兒,往往為了使全班幼兒達到同一目標而勞神費力,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才能提高教育活動的效果,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快快樂樂的學習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
興趣是活動的前題,只有幼兒對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愿意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那么如何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興趣呢?我是從以下幾點來做的:
1.導入激趣法
精心設計活動的導入部分,可以喚起幼兒強烈的興趣,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使活動有一個好的開端。在《我們自己編舞蹈》的活動中,我首先給幼兒播放的《千手觀音》的視頻片段,幼兒在觀看的短短的一分多鐘里,不斷發出驚奇的贊嘆聲以及對優美動作的議論聲、探討聲。在接下來的創編活動中,幼兒熱情高漲,興趣盎然,既根據《千手觀音》的視頻片段仿編出了舞蹈動作,又培養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協商能力。不僅活躍了氣氛,又調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使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環境互動法
幼兒園的教育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有趣的磁鐵》活動中,我發給每個幼兒一塊磁鐵,讓幼兒在室內自由活動,自主探索,幼兒拿著磁鐵這里吸吸,那里試試,互相探討著,我只是適時地拋出幾個問題,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了磁鐵的特性。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始終興趣高漲,即完成了教育目標,又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3.電教運用法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薄,F代電教手段的運用為幼兒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詩歌《我愛祖國一萬年》的活動中,我結合詩歌內容播放了幻燈片、視頻、國歌,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那一幅幅滾動的畫面中、在那動人心弦的音樂中、在那引人入勝的影像中,不斷地發出感嘆聲:“長城真長呀”、“像圍巾的就是哈達呀”、“阿姨跳的舞真好看”……還有那不斷發出的驚呼聲:“雄偉的天安門”、“雄壯的國歌”、“神奇的漢字”、“甜甜的大棗”……電教把無聲的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幼兒進入了的詩歌情境之中,幼兒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歌的內容,突破了重難點,而且幼兒的思維很活躍,不僅理解了詩歌中艱澀難懂的詞句,而且對詩歌進行了創編,使活動更深入,使幼兒的思維迸發出了跳躍的火花。
二、從問題入手,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在教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是提問,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根據教育內容、教育目標預先設計好問題,在活動中,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的拋給幼兒,幼兒的回答達到了預定的效果,活動也圓滿結束了?,F在無論是時代的要求還是《剛要》的要求,都越來越多的關注幼兒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以及情感體驗,越來越多的關注幼兒的主體作用,如何發揮提問的有效性,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下面我從兩方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適當提問,做幼兒真正的引導者
教師的提問應該做到少而精,在活動中把更多時間留給幼兒,讓幼兒去探索、去思考、去創造。在探索空氣的活動中,“空氣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可以感知空氣的存在”、“如何讓空氣動起來”、“空氣的流動會產生什么現象”等一系列具有指向性的問題,引領孩子們親身感受到空氣的存在,發現和證明了空氣是流動的,探索出了空氣的流動會產生風,風的大小與空氣流動速度有關等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點,通過幾個簡潔的問題,引領幼兒去發現、去探索。
2.重視幼兒的提問,引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我們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幼兒提出的問題,或一帶而過,這樣做不但打消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常常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秳傄分忻鞔_指出要鼓勵幼兒提問。我比較重視幼兒的提問,很多活動都是來源于幼兒的問題。比如在班級自然角發生了一件趣事:我引導幼兒在不同的土質里種植了花生,目的在于讓幼兒觀察比較什么樣的土壤更適合花生生長。一天,琦琦突然喊道:“快來看呀,花生長出來了!”孩子們紛紛圍攏過來,只見沙土中拱出了小小的芽,孩子們正在欣喜的觀賞著、討論著,突然一只小手伸向花盆,將已經出芽的、半個身子露出土外的花生種子拔了出來,孩子們一片驚呼:“浩浩,你搞破壞!”“浩浩,你干什么?”“你這樣做,花生就不能生長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譴責著浩浩,浩浩卻不甘示弱,理直氣壯地說:“我沒做壞事,我是要幫助花生?!焙⒆觽兟犓@樣說,都很好奇,便問他為什么要幫助花生,他說:“你們看,花生先長出來的是它的根,根應該向下長,我幫助它把根放到下面?!甭犃怂脑?,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認為浩浩說的有道理,應該幫助花生把根放到下面,讓它快快長大;有的認為浩浩說得是錯誤的,我們看到的出芽的位置是花生的頭,接下來花生就會長葉子了,把芽埋到下面,它沒有空氣了,就會死了。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都覺得自己說得是最正確的,最后他們讓我來當裁判,我沒有直接給出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孩子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經過協商,將一半出芽的花生倒過來種在盆里,觀察比較它們的生長情況。孩子們的探究欲望被調動起來了,一有時間,他們就會去觀察花生的生長情況,誰發現了細微的變化,就會興奮地告訴小伙伴。孩子們在觀察、探討中最終找到了正確答案,了解了花生的生長過程。
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更深入的讓幼兒去探索去感知。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抓住教育契機,加以引導,讓幼兒主動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
三、以游戲為載體,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庇螒蚴怯變合猜剺芬姷幕顒有问?,教師的著重點是創設適合于教育內容的游戲情境,不能是為了游戲而游戲,而應該是使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為了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結合幼兒對玩呼啦圈的興趣,我創設一節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我們一起玩圈多快樂》。在活動中,幼兒自由結伴,通過小組協商,討論出玩圈的方法,然后再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幼兒在協商合作的過程中,創編出來了多種游戲形式,并給每個游戲起了名字,如開火車、網小魚、傳圈、炒豆豆、鉆山洞等。在幼兒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給每個組都照了照片,游戲后,我引導幼兒對游戲過程進行了互動評價,從而為幼兒提供了交流和相互學習的機會。整個活動過程幼兒熱情高漲,不斷推陳出新,同伴之間又互相學習,教師只是作為幼兒的合作者,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幼兒充分體現了自由、自主。
孩子是活動的主體。在教育教學的方法上,不應該只重視教師的教,更應該重視孩子的學,學什么,用什么方法學,怎么學,要達到什么效果等問題應該是我們重點考慮的范疇。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方法的運用、教育環境的創設都應該以是否能夠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評價標準。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活動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讓孩子在期待中學,讓孩子在興趣中學,讓孩子在快樂中學,是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追求的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指導綱要》.
[2]《快樂發展課程》.
[3]《3—6歲幼兒發展指南》.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