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勛
【摘要】基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探究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對策,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在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簡單闡述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論述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對策,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測試 心理咨詢室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33-02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環節。現階段,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不強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形成阻礙。因此,探究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有效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關注程度的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逐漸在我國各大高校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其中,部分高校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選修課的形式,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而部分高校則以必修課的形式,從大一開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上述狀況均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不強
通過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狀況的分析可知,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流于形式,其教學過程以理論知識的教學為主,課堂氛圍較為枯燥,且教學內容基本不涉及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如戀愛受挫、就業焦慮等。這種缺乏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幫助學生習得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方法,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性不足
心理系專業教師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但由于心理系教師本身就承擔著較多的教學任務,其難以完成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任務。因此,在部分高校中,常常會出現由非心理專業、心理系教師承擔心理健康教育任務的現象。
三、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心理健康測試對策
為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可于學生初入學時,通過心理測試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將學生的評估結果反饋至相關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以便教師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備課、教學。
例如,高校可以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抑郁癥狀自評量表等,在為學生宣讀各量表的指導語后,要求學生上機完成測試。若某學生檢測出輕度抑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在尊重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融入抑郁相關知識,并為學生講解抑郁的自我排解方法,動態評估學生的抑郁癥狀是否有所改善。
(二)開設心理咨詢室對策
為了保障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可選擇擁有心理咨詢師二級證書、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的心理系教師(擁有豐富咨詢經驗為佳),在校內開設心理咨詢室。面向學生全面開放心理咨詢室,允許學生主動到心理咨詢室咨詢[1]。此外,還可以將心理測試中檢查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信息提交給心理咨詢師,由心理咨詢師與學生取得聯系,通過專業心理咨詢、沙盤、音樂治療等方法,糾正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三)心理系學生作用發揮對策
通過對非心理專業教師授課現象的分析可知,引發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在難以引入充足心理專業教師的前提下,高校可以引導心理系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應在學生專業課成績及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考取等方面設定要求。以心理咨詢室為例,前期階段,心理系學生可到心理咨詢室觀摩學習,積累一定經驗后,方可參與到實際的心理咨詢過程中。與心理系教師相比,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容易與心理系學生產生親近感,快速建立信任關系,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
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制定新制度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組建心理社團,通過拓展訓練、評講心理學影片等社團活動,間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通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的方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評估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開設心理咨詢室,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此外,充分發揮心理系學生的作用,也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鑒上述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東旭,李寧. 淺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新校園(上旬),2017,(01):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