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而慶
【摘要】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學校教育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因為小學課程范圍較窄,且大多數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沒有較多的幫助,因此語文教育會承擔更多的比重,從而在美育教育方面中擔負更多的任務。結合當前的語文教育特點,探討如何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美育教育,以期對語文教學工作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美育 語文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53-02
一、當前小學語文美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字教學方面,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更多的字詞,學會運用文字,這是一種非常不正確的語文教學觀念。要知道文字作品中含有一定的“美”的元素,不讓學生關注和感受這些“美”的元素,會喪失掉大量的語文教材精華,對學生美育教育沒有幫助。同時,許多教師在美育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自身問題,例如該領域的教學能力偏弱,美育教學效率較低等,由此可見,我國當前小學語文美育教學方面還存在大量的問題,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進行努力,提高自身的專項能力,讓美育教育惠及到所有的學生。
二、小學語文美育教學策略
(一)傳遞美的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使用大量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授課,這是知識傳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工具,通過教師的語言,能夠發現教師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其中的優秀元素,而美育教育也是蘊含在教師的語言中,如果教師的語言缺乏美感,美育教育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同時,學生也會感到語文教學非常枯燥乏味,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降低。
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盡量增加語言的邏輯性、藝術性、感染性,語言要有條有理,抑揚頓挫,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從而能夠體會到語文課程的魅力,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創設美的情境
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制造相應的美的氣氛,或者為學生進行表情范讀,或者進行配樂朗誦,這些方式都能讓教學情境得到有益的改變,美的元素會因此增加。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情境創設的重要性,要讓認知活動與情感培養結合到一起,讓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提升,從而達到知識與美麗心靈的統一。
(三)呼喚美的情感
在美育教育活動中,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會很難阻止,美育教育的質量也會得到提升。為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方式來呼喚學生美的情感,讓學生受到自己的感染,例如可以通過表情朗讀的方式來進行感染,表情朗讀是一種高水平的朗讀,其能夠有效地書法朗讀者的情感,表現出文本中的內在情感,通過表情的外露表達方式,能夠讓聽者受到感染,聽者的情感會有效被激發。
(四)體驗美的文字
審美能力教學是具有隱性特點的,教師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借助其他元素開展審美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會文字的美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語文課程本來就是由文字構成,體會文字的美感就是在掌握語文的精髓部分,當學生能夠充分、熟練的感受文字之美時,其審美能力也注定會有明顯的提升。
(五)感受美的形象
在語文課本中,會含有許多美的形象,這些美的形象,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定的美感,能夠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大膽借助這些美的形象,使得學生在美的形象的影響下能夠感受文章的美感,能夠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六)運用美的手段
小學語文課文的篇幅往往不長,但是文章中的美的元素卻一點都不少,許多優美的文章仍能停留在成年人的腦海中,這說明美的元素是影響人記憶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理解這種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美的手段,例如在一些優美的段落或者文章中可以進行更多的停留,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體會其中的美感。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美的元素,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應該進行相應的側重,通過PPT展示、插圖、配樂、表情朗讀等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其中的美的元素,當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感之后,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會增加,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和審美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要通過這種互助的關系來提升自身教學的質量。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創造美,小學生正處在充滿好奇和創造性的年齡,其對美的元素非常向往,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創造一些美的元素,例如讓學生找出一篇文章中最為優美的字詞,讓學生寫一篇充滿美的元素的文章,鼓勵學生為文章制作插圖等。
參考文獻:
[1]錢智宏.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J].教育藝術,2013(2):137-139.
[2]朱大海.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湖南: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