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德行
【摘要】小學品德課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為此,本文就如何以生活為依托,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培養學生品德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品德 生活化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75-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就是教育。而品德作為一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只有依托生活開展教學,才能進一步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一、豐富生活化的內容,拉近與生活間距離
小學教材中包含許多形象具體的圖片和材料,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些教材與實際生活還是存在較遠的距離,這對于以感性認識為主的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不利于品德教育這門課的開展。我們要抓住這門課綜合性強的特點,創造性地應用教材進行,突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特別是要善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生活內容,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場景在課堂中進行還原再現,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拉近教育與生活間的距離,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幫助下進行思考、判斷、分析,從而獲得主觀的感受,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在學習《不說話的“朋友”》這節課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明白教材中所說的“朋友”的涵義就是指公共設施,從而讓學生養成愛惜公物,保護公共設施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比如就設計了主題為“遺棄的郵筒”、 “踐踏的石凳”和“損壞的宣傳欄”的幻燈片,通過讓學生觀看直觀的圖像資料讓學生心底有所觸動,不需要教師的解釋,自己身邊發生的往事就會一幕幕在學生腦海中浮現,意識到這些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心靈與生活的碰撞讓學生觸動,思維于生活中的跳躍讓學生警醒,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知、感悟,增強學生生活意識,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二、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生處在思維認知的重要階段,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生活是教育的基礎和后盾,而人的品德和存在其實就是生活的過程,品德的形成和發簪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具體來說品德其實是一個行、知、情、意的培養過程,需要建立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的品德教育要走進生活,以實際生活為教育的大背景,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起點,引導學生點擊生活、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活動和交往過程中感知、感悟和強化,促進良好行為習慣和完善道德標準的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我與小動物》這節課的過程中,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作業,讓學生在課前注意觀察身邊存在的小動物,將小動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性記錄下來,做成卡片的形式,等到上課的時候與同學交流互動,互相介紹一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經過之前實踐活動的鋪墊,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都非?;钴S,積極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以及喜歡的理由,有的學生說喜歡小花貓,小花貓除了可愛還能抓老鼠除害;也有的學生說喜歡小狗,因為小狗可以看家護院,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還有的學生說喜歡小豬,小豬憨厚的外表特別讓人喜愛。這樣一來就成功的拉近了教學與生活間的距離,增強學生感性認識,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介紹思想教育,促進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加強生活實踐體驗,提高學生思想品德
新課程提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并從中獲得體驗,以道德踐行促成思想品德發展的基本理念。我們要把學生引入生活,從生活實踐中去探究和發現,形成良好品行和習慣,讓學生從這節課的學習中有所收獲。新課程標準也提倡思想品德教育應與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即回歸生活,用學生的實踐生活體驗為基礎,讓學生以行促知、感悟知識。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的家里大多有農田,能夠親眼目睹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不管是從耕地、播種、施肥、除草,還是到收獲、豐收,他們都非常清楚,但是親自實踐的機會卻不多。于是,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田地里參與實踐勞動,并將自己和家人的勞動過程記錄下來。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不但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同時也懂得了應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通過這種實踐性與開放性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了解自己的家鄉。
總之,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我們老師必須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在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夏紅艷.淺談新形勢下的小學品德教育[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2]馬克俊.小學品德應把習慣養成教育作為重中之重[J].科教文匯,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