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愛
【摘要】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強調品德與生活融進生活化的元素。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 生活化 元素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86-02
新課程強調品德教學中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程的資源
1.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料,學生的生活資料也是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料。
教師要改變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說教式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將學生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比如,在品德教學《家長關愛我成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出示幾張生活照,布置學生準備一些生活用品,讓學生回憶了解這些物品的故事。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課件來展示這三張照片,讓學生敘述一下對生活的感悟,引導學生將感悟引進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些學生使用過的物品,講解相關的故事。從兒童真實的故事情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艱辛,讓學生感受到學生對家長的真誠的感激和贊美。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建立兒童和生活之間融入的通道,形成學生教學中融進生活化的元素。教師讓學生回歸自己的生活,能讓學生心情上得到浸染,感情上產生共鳴,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體驗,產生自己的感悟。
2.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開展充滿實效性的教學
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比較差,學生要加強學習和生活的感悟,形成學生自己的品德。教師要讓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按照社會生活的背景,讓學生理論和生活結合起來,從書本走向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認識,形成自己的科學的價值觀。
例如,在《科學技術與人類》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破除封建迷信,相信科學,教師可以運用破除封建迷信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傾聽故事,開展實驗等,讓學生了解破除封建迷信的好處,教師再進行總結,讓學生學會破除封建迷信,形成學生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從書本到生活,形成自己的認識。
二、教學方法生活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在品德活動中得到展現。
1.引導學生經過角色扮演和文本的對話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組織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帶領學生進入到文本中來,讓文本得以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引起學生的感知。例如,在進行珍惜時間的主題的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例子,結合平時的實際進行演出,對學生的觸動較大。經過這樣的角色表演,教師要讓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舞臺,讓學生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和覺悟。
2.引導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表演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日常生活的表演,帶領學生閱讀文本,形成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在生活情景的感受中,獲得自己的感悟。
例如,教師在教學《遵守交通規則》的教學中,可以在班級模擬走人行橫道的情景,也可以讓學生模擬走紅綠燈的情景,教會學生學會怎樣遵守交通規則,教會學生怎樣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
3.激活課堂生活體驗,讓學生活躍起來
學習過程更多的是注重體驗的過程,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很少,認識比較感性,以生活為基礎的體驗很豐富。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體驗,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例如,《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使用手機,教會學生學會網絡購物,教會學生觀看網絡視頻等,讓學生從活動中感受科學技術對我們的學生品德學習的改變,豐富學生的體驗,充分激活我們的品德課堂。
4.多媒體的豐富運用,提高學生的生活體驗能力
過去的教學大多數是教師運用黑板和粉筆,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都受到限制,教師再描述,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形成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收集生活中的圖片,收集生活中的視頻資料,融入到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習中融進生活的素材,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
5.教師要采用角色扮演和文本對話的形式。
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表演日常生活的片斷中,產生親歷其中的感受。教師要自身觀察和體驗、辨別,得到自己的價值判斷。例如,教師可以從真實的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讓學生形成書本和課本的聯系,讓課本走進生活,又從生活走向課本,從而產生共鳴,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產生豐富的生活體驗。
三、優化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變課文為中心的做法,建立課本為中心,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開展教學,開放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師要充分運用品德教材,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會學生聯系生活領悟學習的內容。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教材,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開展教育教學。
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補充小學生和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內容,補充進一些促進學生人格發展的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小學生寒假生活的交流會,組織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學生的寒假故事,說一說學生在寒假里的學習的故事。
新課程改革后的思品教材很生動,配合彩色的圖片,具有吸引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感悟,讓學生感悟自己的生活,讓學生體驗自己的生活。教師要改進教材,積極挖掘課外的學習資源。教師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品德學習緊密聯系起來,教會學生緊密聯系生活。
四、將課堂延伸在生活之外
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將課內生活和課外生活緊密連接起來,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聯系到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中來,全面整合學生的學習資源。教師要讓學生多多參加社會實踐,教會學生感悟生活,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比如,在教學《保護環境》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研究污染的河水,觀察村里人將垃圾倒在河沿上,可以看到河里有一些腐爛的動物尸體,河水有臭味等。教師要帶領學生思考這樣的社會現象,感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教師要讓學生開展美化環境的行動,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學校周圍的情況,進行水面污染的考察,掌握資料,探究河水污染的原因,提出一些改善水質的方法,并提出一些實施的方案。
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讓課內的知識和課外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整合學校和家庭、社會生活的教育資源,形成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形成學生的教學的合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生活的感悟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自己的生活體驗。
教師在《我是理財小能手》,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合理用錢,學會理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要節約,可以出示浪費用水的圖片,和學生一起探討了解水資源,學會保護和利用水資源,讓學生學會節約用水。教師要教育學生運用豐富的教育教學形式,讓學生真實感受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形成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總之,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體會生活,感悟生活,反思生活,讓小學品德教學回歸生活,讓小學品德教學融進生活化的元素。
參考文獻:
[1]廖天芳.淺析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讀與寫旬刊》 ,2016 ,1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