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凡 張道洪 李婷 程娟 張俊珩 張愛清
【摘要】本文結合課程和學生自身的特點及授課經驗,對納米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方向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納米材料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B383.1-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241-01
前言
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是21世紀最令人矚目的前沿科技研究熱點之一,納米科技的蓬勃發展對眾多研究領域,乃至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納米材料的應用和產業化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相繼研究和開發的重點。《納米材料》是高等院校一門重要的新設課程,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納米材料》及其相關的課程也是許多高等學校材料學化學專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的開展有助于讓學生了解納米材料與納米科技的發展方向,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開展納米科學前沿課題研究,培養潛在的科研人才,同時,對《納米材料》的教學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1.教學內容改革與優化
目前的教材多是圍繞著納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表征方法、制備技術、納米材料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情況以及功能納米材料等內容編寫,而其中的內容很多都已過時,比如在碳納米材料這一部分內容時,十前年的主要內容是針對富勒烯和碳納米管的講解,而今天,該部分的內容可更多的偏向于目前研究較為熱門的層狀石墨烯材料。此外,材料表征方面的內容在本課程中占有相當大的篇幅,直接講解納米材料的表征特性使學生不能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上有必要加入適當課時講解較常用的表征手段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如X-射線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紅外,拉曼等的分析手段。
2.教學手段改革
納米材料涉及的課程范圍較寬,有些章節較為抽象,學生首次接觸常會遇到知識過于抽象不便于理解的問題,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當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針對這樣的問題,應利用多媒體數字化資源如動畫來輔助教學,利用當前各種模擬軟件如3DSMAX或PHOTOSHOP將抽象的納米材料的制備及生長過程進行直觀展示模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先進的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本學院擁有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單晶衍射儀、電化學工作站等設備,需借助這些良好的教學科研基礎條件,引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科研素養,為今后繼續深造和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3.教學模式改革
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分組教學”模式,即學生以10-15人為一小組,在既定大課題方向內,由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選定具體研究題目,設計實驗方案,并與導師探討方案的可行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種納米材料的合成制備,對性能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并完整獨立撰寫實驗報告。這種方式將加強學生從理論上學習和理解并能拓展到實際的應用中。這種綜合性、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的重視,并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納米材料課程的專業性和前瞻性都很強,常規的考核方式達不到反應學生學習能力和掌握程度的效果,相反地,概念性的知識點較多,一味的要求學生通過記憶背誦的方式來達到考試要求,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學生也難以深刻理解所學知識點。卷面考試雖有必要,此外應加入撰寫論文的考核方式。該種方式能夠督促大三學生對上學期所學的文獻檢索課程的掌握利用,還能在查閱文獻完成論文的同時,豐富與納米材料課程相關的前沿知識,增強了學生論文寫作的思路和方法,對大四的畢業論文的規范寫作提前得到了鍛煉,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結語
納米材料涉及范圍廣,發展日新月異,通過開展教學與實踐及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精神。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將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白春禮.納米科技及其發展前景[J].新材料產業,2001,4:8-11.
[2]李群.納米材料的制備與應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朱世東,徐自強,白真權等.納米材料國內外研究進展Ⅱ——納米材料的應用與制備方法[J].熱處理技術與裝備,2010(31).
[4]項金鐘,吳興惠.納米粒子與納米結構薄膜[M].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王秋凡(1988.9-),女,回族,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南民族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納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