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涵
摘 要: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要求,而且是對教師教學的提點。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中國語文教育史中的優秀經驗作為語文教學的新生長點?!爸蛔x不誦”的現象不僅抹殺了誦讀教學的真正價值,而且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本文從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談起,探討誦讀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關鍵詞: 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 經驗 啟示
什么是“誦讀”呢?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雹僭谶@里,魯迅的用詞是“朗讀”,但從先生讀時所加的語氣詞“呢”、“噫”、“嗬”,以及讀時的神態“微笑”,動作“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可以看出先生應是在“誦讀”,而非“朗讀”。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②朗讀強調對文本內容的高聲復述,考查學生對字詞障礙的排除和文本內容的基本理解。誦讀則強調感情的融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是更高意義上的讀法。要想更多地汲取誦讀教學法的經驗,就要從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這一源頭出發。
一、溯源——歷史回溯,理論支撐
今天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有變化,但誦讀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至今,說明其根基牢固。雖然歷史上未曾明確提出過“誦讀教學法”的概念,但眾多古代文獻中或多或少都談及“誦讀”。誦讀在古代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可見一斑。首先,對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進行兩方面回溯——
(一)誦讀教學法的歷史回溯
中國教育史約等于中國語文教育史,而中國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儒家定義的“君子”。為了培養君子,孔子十分強調禮樂的教育作用。早在先秦,《周禮》:“大司樂教國子以樂德、樂語、樂舞?!逼渲小皹氛Z”將語文和音樂相結合,結合的方式就是“諷誦”。東漢鄭玄注《周禮》:“倍(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痹诒澄牡耐瑫r注意聲調節奏,通過諷誦者之口使文章帶有音樂之美,音樂之美又反過來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再到魏晉南北朝時,順應語文教學需要出現了一些特定的教材文本,如《五經》、《孝經》,這些文本大多朗朗上口、適合誦讀。隋唐時期,古代語文教育因為科舉考試制度的出現煥發出勃勃生機,關于語文學習大文豪韓愈有言:“口不絕吟。”要求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做到“沉潛于義訓,反復乎句讀”,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準。到了宋元,朱熹提出了著名的朱子讀書法,其中一條“熟讀精思”——“觀書先須熟讀,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再次強調了反復誦讀的重要性③??偠灾诼L的古代語文教育時期,誦讀教學始終被擺在學生學習的重要位置上。
從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的歷史反觀現如今的語文閱讀教學,看到的不是誦讀教學法的發展而是沒落。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叫《尷尬的朗讀教學》,“讀”一直是語文課堂上一件難事,老師不會教,學生教不會??偟膩碚f,問題還是在于讀得少了,用的心少了。回溯古代語文教育,教育者一直在強調讀的重要性,卻極少有人站出來談一談如何讀。即使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敝v求的也僅僅是“自然上口”。如果真的有誦讀技巧,也包含在一句話之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第一遍和讀第一百遍最大的區別在于:讀得多了,文章融入了誦讀者個性化的體悟;讀得多了,誦讀者就從讀別人的文章逐漸變成通過讀別人的文章表達自己的閱讀情感;讀得多了,讀的是別人的文章,豐富的卻是誦讀者自己的精神世界。從第一遍到第一百遍,誦讀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剝洋蔥”一般的步步深入,直到觸動學生的情感?!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提到通過閱讀教學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大量誦讀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進而獲得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在誦讀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當然大量誦讀并不代表什么都讀,在誦讀文章的選擇上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付出心血。換句話說,需要“吟誦有度”。
(二)誦讀教學法的相關理論溯源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誦讀教學法是為閱讀教學服務的,閱讀離不開文章。對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的解讀自然離不開文章學的專業角度。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一書中說道:“建安文學始,中國文學之表達才有了獨立觀念與自覺性?!逼渲杏忠浴安茇窃谥袊膶W史上講文學之價值與技巧的第一人”④。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有關于文章學的傳統論述:“文以氣為主;……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笨梢娧匾u《周禮》將語文與音樂結合的舊俗,曹丕將語文文章與音樂相類比,提出使得音樂有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個人的“引氣”,那么文章的氣所不同光靠眼睛看是體會不足的,氣是活的,是文章技法之外的神氣,需要用聲音讀才能更好地感受?!拔恼轮畾狻钡恼f法直到清代仍然流傳。從理論角度闡明了誦讀教學法的可靠性——文章要誦讀,要自其聲了解其氣,解其神韻。
如今小學語文課本從一開始就教育學生:“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闭b讀教學法可以實現“心、眼、口”三者的自然結合。在誦讀過程中,誦讀者的“心”與作者作文之“心”不斷碰撞。這里的“心”代表的是誦讀的用心程度——讀得對、讀得流暢是最基本的誦讀要求,這是用心的基本體現;讀出作者的寫作情感與寫作風格是第二層要求,如在誦讀《小狗包弟》時初讀可能只覺得故事有趣,再次用心讀才能體會作者巴金字里行間的懊悔與痛苦、體會巴金經歷文革風波之后傷痕文學作品背后保有的那一種最初的坦率、真誠的作文風格;從作者作文之心再出發讀出誦讀者自己的生活體驗與精神感悟,到了這時,誦讀的聲調節奏便自然而然地隨著誦讀者的情感變化,由眼到口、由口到心、心又反過來強化口的表達效果。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崩拥淖饔檬菕伌u引玉,通過一篇文章體會一種自己尚未經歷過的人生境遇、獲得人生經驗,誦讀在中間起到十分大的作用,這符合現代語文教學中倡導的“由讀到寫”理念。
現代文學家巴金曾說:“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也沒有學過文藝理論,就是滾瓜爛熟地記下了幾百篇經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會寫文章了?!边@句話雖然有夸張之處,但形象地說明了由讀到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并且因為誦讀的是完整的文章,所以學生掌握的寫作技巧有實例可依,因此應用時十分順暢自然。需要注意的是,由讀到寫的“閱讀”中要運用誦讀的閱讀方法,深層次地進入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并找到作品與誦讀者之間的情感契合點,才能使他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財富。換句話說,需要“活用成法”。
二、鑒今——吟誦有度,活用成法
今天的語文閱讀教學關注無聲的內部語言的閱讀,從一方面來說,這是基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考慮,無聲的內部語言的閱讀更適合速讀,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完成閱讀任務。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不是所有文本都適合速讀,有些文章需要反復誦讀咀嚼才能真正吃透,不至于使學生的閱讀“買櫝還珠”。有文字的地方就有聲音,憑借聲音,可以使單純的文本活起來,使文本之后的作者與誦讀者的情感動起來。
(一)根據不同文本適度誦讀
誦讀的聲調節奏不是同一而論的,應根據不同文本的表達內容與表達目的選擇不同的聲調節奏。譬如: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認為:誦讀的聲調要高——“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節奏要慢——“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這是針對古代語文常學的文言文提出的誦讀要求,古代文言文缺少句讀,語句簡潔但意味深長,需要高聲誦讀,眼口耳心并用,才能加深記憶,才利于進一步理解。如果直接用于現代語文閱讀教學中則難免有失偏頗?,F代文根據表達內容分為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兩類文本對于誦讀的聲調節奏又有不同的要求。文學類文本主要的寫作目的是“詩言志”,文本中或隱或現地展露出作者的意志情趣,誦讀的聲調節奏根據作者意志情趣的不同而不同。舉例說來,現代詩《相信未來》在誦讀的時候要富有激情,帶有對現實的無奈和無奈之后仍抱有的對未來的希望,節奏要急中有緩。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誦讀時聲調要低沉,用沉緩的聲音渲染史鐵生生命沉思之余的那一種寂寞的心緒。實用類文本主要用來闡述說明,在誦讀時注意講述事實,聲調清晰節奏平緩。
除此之外,誦讀對于語文教學的優勢已在上文中進行了說明——誦讀喚起情感幫助閱讀、助力寫作,還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實現這些價值目標,教師就需要在運用誦讀教學方法時有計劃地在學生現有水平與教學目標之間設置分目標。適度前進,才能將步子邁得穩而快。具體說來,誦讀目標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關注局部障礙:讀得順暢,讀懂意思;第二層,著眼文章全局:讀出文體特征,讀出作者情感;第三層,帶動個人情感:讀出個人體驗,喚起個人感悟。以“讀”為線索串聯起整個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最后誦讀達到深層境界,閱讀學習就水到渠成。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定位不同的誦讀層次,將誦讀教學法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的同時也不至于向學生提出過高要求,“貪多嚼不爛”。
(二)自主閱讀靈活多樣
掌握了各類文本的誦讀方法之后還要在誦讀過程中找到個人情感的宣泄口,用文本喚起個人的情感,再用個人的情感進一步對文本進行渲染,使誦讀更成功。如果少了這一步,誦讀就只能加深個人對文本閱讀的體驗,沒有辦法將閱讀體驗融進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成為個人寫作的有用材料。譬如,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來說,愛國主義情懷是高高在上、不可捉摸的,學生對于祖國民族缺乏直觀的感受,只能通過閱讀文本有所體會。當誦讀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時,對“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額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進行重讀,通過生活中可見的殘破意象對當時貧弱的祖國產生共鳴的悲憫,再對“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等加以重音,展現出悲憫背后的希望與愛,只有帶入學生自己的體驗讀出了這些意象的“新”與“美”,才能喚起學生對祖國無限的愛與重。誦讀之后,只要再見到生活中美好的意象,學生就能聯想起對祖國百年興衰變化的深思,聯想起如今祖國的可愛之處,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更重要的是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謂“自主”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予以側面引導。誦讀在教師的情境引導下展開后就成為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不同學生的生活成長經歷不同,閱讀中與自身結合產生的閱讀體驗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只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體驗不偏離“哈姆雷特”這條主線,剩下的就可以給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留下更多的空間。此外,語文學習中還有一個概念叫作“語感”,語感代表的是語文學習中的隱性知識,教師對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么,誦讀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語感,切實體會某些特定的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最后,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是使學生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這所謂‘讀書習慣指自己能夠讀,自己歡喜讀而言;但是逐句講解的辦法卻不要學生自己讀;既然不能自己讀,又怎么會歡喜讀”。誦讀教學法就是將讀的任務交還給學生自己,由他去讀。
中國語文教育史源遠流長,教育經驗歷久彌新,值得今天的語文教師咀嚼再三。古代語文誦讀教學法歷史根基扎實、理論淵源可尋,在今天社會仍然散發出別樣的魅力。語文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語文閱讀教學要想尋找出路,不應將眼光一直向外、向新,還應該關注到古代語文教學中的優秀經驗,將其融合在今天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使其根實葉茂、更煥生機。
注釋:
①魯迅.朝花夕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1.
②[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③[南宋]朱熹.朱子讀書法[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10.31.
④錢穆,講述.葉龍,記錄整理.中國文學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3.
參考文獻:
[1]袁娟娟.古代語文誦讀與當今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6(03):90.
[2]徐佩嬰.誦讀教學法溯源與重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3]陸霖霖.在當代視野下對誦讀教學的重審與重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4]邵麗英.春誦夏弦——中國古代誦讀略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3):147-148.
[5]張悅群.閱讀的心理機制與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8(06).
[6]曹恩堯.訓練誦讀培養自能讀書能力[J].河北教育,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