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馨
摘 要: 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公共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出發,并從職業素養及學院課程設計兩方面培養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以達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輸出各種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公共文化素養 職業道德 職業素養
職業教育從21世紀開始成為世界各國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維護國家和諧穩定的重要措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職業教育的定位,是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對未來各國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引得世界各國制定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措施和新政策。
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實施基地,致力于培養出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校企結合、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生產服務一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實現科技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發展確實培養了一批批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存在一些不足,歸根結底是高職院校學生公共文化素養的缺失影響了學生在職業發展,甚至行業發展上的局限。
一、高職院校學生公共文化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和延續的基本要素,因此,無論古今中外,只要有社會,就必有公共文化存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社會形態的公共文化都有著自身的特色,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同階段的公共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發展形態。公共文化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改變形式,擴大范圍和增添新的內容。培養公共文化素養是當前高職院校塑造高技能人才應具備的一項最基本的素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現階段公共文化素養的核心和體現,只有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基準,始終把這八個字作為人生信條并貫穿職業技能學習,才能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才會達到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公共文化素養方面存在不足,第一,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對自我認識不足。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有待加強,做事情多跟隨自己的意愿,很少顧及他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以至于對自己的強項、弱項并不能清醒地認識,對于老師的善意批評、指導很不以為然。第二,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認識不足。一些大學生的擇業是“被迫”的,有的大學生是真正喜愛這個職業才選擇報考,造成他們對未來從事的職業一知半解,更有甚者為了畢業證而已。高職院校學生的這種不足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質量,還影響了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的新要求,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公共文化素養的培養,本文從職業素養和所需課程設計兩方面加以論述。
二、培養職業素養,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
所謂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職業素養中專業是第一位的,道德和敬業是基礎,這些體現在職業上就是職業素養。
(一)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要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
職業道德是同人們職業生活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生活中的行為和要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中的具體體現。主要內容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素質修養。
一個人的職業道德是以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為根基的,孔子曾提出一個人的做人基準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中華民族兒女公共文化素養的重要根基,《弟子規》指出只有達到以上基本要求才能“有余力,才學文”,更進一步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重要性,也是做事的準則,如果不具備這種公共文化素養,那么奢談為國效力。現代化建設需要大學生具備公共文化素養,并以此作為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謹守職業規范,掌握職業特點,為本行業做出應有貢獻,以實現自我價值。
圣人孔子秉承的職業道德觀是“為,而無所求”,即做自己職業所要求的“竭盡己力,成敗在所不計”,這些對職業的態度很值得我們借鑒,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指出遵守職業道德就要做到各司其職、盡職盡責,而要做到這些大學生必須提高公共文化素養,牢記社會主義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并把這八個字貫穿于言行中,成為人生的信條。
(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要注重敬業精神和合作態度。
梁啟超先生在《敬業與樂業》中指出人人都要有正當的職業,要做到“主一無適便是敬”,即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對待職業要忠實,這種敬業精神是公共文化素養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并在敬業的基礎上發掘出所從事職業的“樂趣”,使個人的價值更充分地發揮,為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這是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公共文化素養的核心內容,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有一天會因為發現某職業的“樂趣”而選擇這一專業,從事這一職業,那樣才能從根本上做到“敬業”。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各色各樣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精細化、專業化,所以完成社會現代化建設發展必須做到通力合作,具有集體、團隊精神。高職院校學生更應該注重這種建立在誠信、友善基礎上的互補互助互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加強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
(一)課程教學。
為了培養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使之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要求,更有利于為社會服務,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公共課中,如大學語文課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使學生具有積極健全的獨立人格,明辨是非,充分認識自我,能夠獨立思考,堅定自己的信念。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不同專業學生職業的要求,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對于師范類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為師之道“傳道、授業、解惑”,這樣會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有所規范,使學生更清楚職責所在。以人文與科學精神夯實大學生的專業理論功底,培養職業素養,提升大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
(二)校園文化。
以多姿多彩的比賽活動,重大傳統節日,有深遠影響意義的名人生辰等活動為契機,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大學生在參加活動中受到文化熏陶,鍛煉能力、磨煉意志,培養團隊精神和大局觀。聘請社會成功人士作講座使學生更了解社會、相關職業等方面的信息;增加禮儀和職業指導,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更直觀的認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與社會接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公共文化素養。
(三)實踐課。
所謂“實踐課”是加大“校企合作”,定期開展見習、實習課程,使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發展,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習更有積極性、目標性,真正為社會輸出各種高素質的職業技能型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對象,具有良好的公共文化素養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創建文明社會、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邢金龍.論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培養[J].思想政治研究,2007(12).
[2]李剛.論完善高職高專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性[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1-3.
[3]陳靜.淺析職業素養在構建高職院校學生素質中的重要性[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32-34.
[4]職業素養[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04827.htm,2010.09.18.
[5]馬樹超,范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8(Z2):13-14.
課題類別: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
課題名稱:遼寧省職高院校學生公共文化素養構建模式探究
課題編號:LZY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