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春
摘 要: 在研究生教育中,導師和學生的關系成為關注的重點,研究生的學術成就與導師密切相關。然而,一些學校的師生關系卻逐漸被異化,導師與學生的關系成為從屬關系、附庸關系、可有可無的關系。只有在導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正確的民主平等理念,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學校管理層完善導師考核,導師和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才會更融洽,有利于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 師生關系 研究生教育 構建途徑
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高等學校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研究生是國家重點培養的精英人才,然而隨著高校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卻出現下滑趨勢,其中師生關系是研究生質量的關鍵,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首要問題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體體現在老師對研究生知識的傳遞,帶領研究生進行科研課題,以及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的指導,和諧的研究生師生關系激勵了研究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一、研究生教育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對和諧的解釋是:和諧相處,和睦相處,在此文中和諧師生關系指的是師生之間互相溝通交流、互相學習、相輔相成的良好關系。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遞,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的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的天性。”[1]在研究生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由天性,改變動輒灌輸的教學模式,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他們自主探究,教師在整個教學中充當的只是引導者。要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必須建立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涉及生活、學術科研等各方面,促進師生的相互了解,進而更好地完成學習科研任務。“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關系,主要發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連接著教師與學生。師生關系不僅存續于學習階段,還會持續終生,而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2]。導師在研究生心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研究生在和導師的長期接觸中,學到導師做學問的方法,為人處事的態度。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師生扮演著溝通者的角色,互相在溝通交流中受益,真正的和諧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傾聽的基礎之上,并對其訴求做出回應,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啟發,更存在學生對教師的反哺。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導師對學生循循善誘,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學術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老師也能從學生身上受到啟發,靈機一動或醍醐灌頂。
二、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關系成為從屬關系
荀子提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中國傳統的教師地位受到尊崇,師道尊嚴成了師生交流的隔閡。教師淵博的知識,豐碩的科研成果,多年的教學經驗成為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權威,容不得他人挑戰。一種現象是:大學老師上課一般都是照搬自己的教案進行念經式教學,動輒灌輸,缺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懵里懵懂,雖說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下獲得豐富的基礎性知識,但沒有老師的循循善誘,何談獲得真知?何談創新?學校老師無論是憑職稱還是職務上的升遷,所依據的更多的是老師科研上的成就。所以即使教學獨特,但沒有科研成就,也就失去流動的機會,從而導致老師對待教學敷衍了事,課堂成為老師一個人的平臺,很少給研究生空間,使學生淪為老師的附屬品,師生之間的這種從屬關系成了對話交流的一道鴻溝。
(二)師生關系成為雇傭關系
研究生入學就會選好導師,接受一對一的導師負責制。導師的學術素養、治學態度、生活作風等以默會知識形態影響著學生。隨著高校教師之間的競爭日趨競爭激烈,科研能力強的導師課題科研經費充足,科研能力較弱的老師處于比較弱勢群體。因為職稱評定依據更多的是科研能力與課題經費,所以老師都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爭取課題和科研項目,爭相發表論文,導致導師工作缺位。導師的科研項目一般都會讓研究生協助,但有的導師卻成為研究生的老板,讓研究生為自己打工,給予廉價的報酬。某些研究生畢業時甚至都未見自己導師一面,而只能以勞力的身份接受導師分配的任務,負責機械的部分工作,形成單一僵化的知識脈絡,而科研組織與整合能力卻得不到提高。導師關注的是能盡早提交課題,完成科研項目,根本不關心自己所帶研究生是否提高了科研素養,學術溝通交流也就成了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三)師生關系成為可有可無關系
另外一個現象是,一些學校對研究生的培養只注重數量而忽略質量。有的導師對學生實行放羊式管理,對學生的生活學習不聞不問,甚至對論文不予指導,導師可能因為忙于科研或因能力較弱無法把精力放在研究生身上,從而造成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缺位,導致研究生的主體性缺失,所培養的研究生質量也就大打折扣。
三、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途徑
(一)構建民主理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的來源,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的創新人才需求。老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從而師道尊嚴的思想受到挑戰,并不是要求我們不再尊敬師長,而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急需改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宰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之上相互溝通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探索,形成批判性思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鼓勵學生多方位思考。高校老師面臨著重大的科研任務和繁雜的教學工作,和研究生溝通的時間有限。所以研究生應主動向老師提出疑問,無論是科研上的疑難還是生活上的困惑,導師均該耐心解答,對學生進行疏通引導。所謂導師不僅僅是研究生期間的老師,更是你永遠的導師,讓你學會了如何思考,如何解決迎接挑戰,克服重重疑難困惑。蘇格拉底采用產婆術教育方法,讓他人在問題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研究生獨立意識發展,想象力與創造力豐富,對新的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及與同輩群體的影響等因素,都成為他們與導師在文化傳承上相較量的資本”[4]。不僅導師可以在學術上和生活上基于其豐富的社會經驗對研究生進行指導,而且在爆炸的網絡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所獲得的知識可能超越導師的領域,學生的同輩之間的交流溝通所獲得的知識也呈現年輕化,符合時代的變遷。所以在某些方面,導師可以謙虛的姿態向學生學習,在這種后喻文化之下,師生可獲得更廣泛的視野和獵取廣博的知識。
(二)改善科研環境
構建以科研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方式需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導師需要在科研過程中對學生啟發引導,建立導師與學生的相互對話。正如弗雷爾所描述的那樣:“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復存在,一個新名詞產生了,即作為老師的學生或作為學生的老師,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持續發生變化,時而作為一個教師時而作為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5]通過對話交流,指導學生在科研過程中學習知識,熟悉科研的整個流程,讓學生通過科研獲得濃厚的學術興趣,從而更深一層地挖掘研究,形成學生自己的學術邏輯思維,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和成長。
導師一個人的知識視野有限,研究局限于某個領域,時間精力不足。如果學校在行政化的推動下或者老師自愿成立導師組,導師不局限于學生的指導。研究生除了自己的主要導師之外,還可接受導師組其他老師的指導,與不同的老師交流溝通,這樣就打破了知識局限,在學術領域形成百花開放,百家爭鳴。在自己原初的豐富的基礎知識上,受到各位老師的循循善誘,思想火花碰撞,最終收到的效益也會可觀。學校也可聘請其他高校做學術做得好的老師做兼職導師,與本校老師交流探討,集百家之長。
18世紀“洪堡傳統”其習明納教學方式至今被許多大學視為辦學的方向和原則,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借鑒。其采取小班研討教研模式,小組成員對同一主題各抒己見,最后由老師做出點評。采取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頗多,比如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形成批判性思維,發現自己的薄弱領域并加強。擴寬自己的視野,并將自己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達到創新。所以高校可以組織每個學院每周舉行學術小班研討,并安排老師做總結點評,可以給老師提供額外補助,或者作為老師的評價部分。為了形成輕松的學術氛圍,可以提供自助零食和飲料,讓師生們在歡樂融洽中暢談。
(三)完善導師考核
究其原因,導師一門心思專注于自己的科研,不重視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主要方面還是與“靠課時吃飯,憑論文升職”的考核制度有關,科研固然重要,也應該加大對導師的教學考核力度,研究生有權利要求高水平的教師和高質量的教學。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應納入考核,包括每月與研究生交流次數,指導研究生完成的研究項目等。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2]張廣慧,張欣.關懷性:構建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的新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6(10).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4]陳俊珂.文化反哺視野中研究生師生構建之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
[5]蔡瓊.后現代話語與我國大學師生關系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