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林峰 蔣葉軍
摘 要: 伴隨經濟新常態的到來,如何提高經管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已成為各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就業實踐出發,通過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利用交叉列表分析和回歸分析,發現學生的交際能力、觀念能力、學習成績、實踐能力、性格、證書數量對學生就業能力影響顯著,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職業規劃教育、教學改革、工學交替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 高職院校 就業能力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產業化和大學生擴招政策的實施,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在經濟上,我國從2014年起進入新常態發展,即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經濟增速放緩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經濟增速放緩必然加大高等教育的就業壓力。尤其是高職院校的經管專業,發展時間短,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本科院校相差甚多。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就業率,已成為影響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一、文獻綜述及理論假設的提出
1.大學生就業能力基本影響因素研究概述。
在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最早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認為由職業知識和技能組成。到20世紀70年代,經濟衰退迫使大量技術工人下崗。學者們意識到勞動者需要具備“集態度、知識和技能于一體的、應對各種快速變化要求的能力”。進入90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日益加快,個人職業生涯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性。在此背景下,學者們提出就業能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包括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要的能力,并主要受內外兩層因素的影響。21世紀,學者們對影響就業能力的外部因素進一步擴張。如MaQuaid和Lindsay提出影響將就業能力的因素包括三個層面:個人層面、個人環境層面和外部環境。國內,學生就業能力引起學者們普遍關注起于21世紀初。研究者最初沿用國外學者的思路,繼續從外部因素方面探討影響學生就業能力的因素。如鄭曉明(2002)認為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多種能力的集合,內容上主要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其中學習能力是基石[1];進入2008年,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部分學者開始從微觀著手,從實踐出發,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對具體學校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歸結和評價。如李慶文(2012)從高職院校視角出發,利用回歸模型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性別、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并沒有對學生就業能力產生顯著影響,“雙師型”教師的授課質量和課外就業指導、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學生兄弟姐妹的數量、學生的頂崗實訓經歷、參加就業知識講座和參加學校協會情況都對學生就業能力有顯著的影響[2]。
2.理論假設的提出。
縱觀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是一種共識,但缺少對各因素影響程度的驗證。基于此,我以MaQuaid和Lindsay的理論為基礎,并結合國內外其他學者的文獻,認為個人層面包括性別、性格、知識技能、學習能力、管理能力、交際能力、實踐能力、觀念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中觀層面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宏觀層面包括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政策制度支持。在相同的宏觀環境和同一學校環境下,學生就業能力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個人層面和家庭背景方面。通過實際調研及向專家學者、專業老師等咨詢,本文假設:
假設1:性格、性別、政治面貌、生源地、在校獲取證書的多少、在校學習成績、在學生組織中任職層次、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觀念、就業信息來源、是否獨生子女對學生就業能力存在顯著的影響。
在就業能力強弱的衡量上,上述國內外研究中都沒有深入的探討,主要通過企業專家或學校老師的主觀判斷確定。基于此本文提出學生就業能力的強弱應該由就業結果體現;通過與企業專家、學者交流,結合我國目前的基本情況,假定就業結果的好壞由“就業單位性質、尋找工作的時間、工資水平和工作地點”四個因素綜合評定。
假設2:工作單位為政府部門的就業結果最好,國有企業的其次,然后是私人企業和其他;找工作時間越長,就業結果越差;工資水平越高,就業結果越好;工作地點在一線城市的就業結果最好。
二、變量的設置及數據的收集
1.變量的設置。
根據以上假設,本研究設置了12個自變量,包括性格、性別、在校獲取證書多少、在校學習成績、在學生組織中任職情況、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觀念、政治面貌、生源地、信息收集來源及是否獨生子女等。同時又設置了4個因變量,包括工作單位性質、找工作時間、工資水平和工作地點。
2.數據的收集。
為了保證宏觀環境的相近性,本研究選擇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專業近三年畢業的大專生(2011級、2012級和2013級)為研究對象,數據的收集主要采用方便抽樣法和網絡調查法,收集時間為2016年3月至11月。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62份,其中有效問卷139份,包括市場營銷專業37人、會計30人、物流26人、連鎖經營及其他專業46人,男生67人、女生72人。
三、調查數據的處理及結果分析
1.調查數據的處理。
通過對數據的整理,部分自變量,如性別、家庭所在地、是否為獨生子女等,因難以進行量化測定,這些因素都屬于學生家庭背景方面,學校不能改變。因此,本研究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類的基礎上,再與因變量進行交叉列表分析,找出真正影響學生就業能力的背景因素,作為分析其他因素的基礎。
基于以上假設和分析,本研究認為其他相關學生個人基本能力的自變量,如在校獲取證書多少、在校學習成績、在學生組織中任職層次情況、就業過程中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觀念、政治面貌、就業信息來源等,與因變量就業能力之間存在直線相關關系,關系模型為:
y=a■+■b■x■(1)
在公式(1)中,y為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其數值由工作單位性質、找工作時間、工資水平和工作地點四個指標衡量,其表達式定義為:
y=■c■z■(2)
Z■代表變量工作單位性質、找工作時間、工資水平和工作地點,C■為每個指標的權重(工作單位性質,0.2;找工作時間,0.3;工資水平,0.4;工作地點,0.1)。這些指標的賦值采用在統計分組的基礎上,根據部分企業專家和相關專家綜合討論的結果確定。同時,考慮到各個指標的量綱與計算方法不同,因此,不能直接進行比較與評價,需要將這些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如下:
y■=■(3)
式(3)中,y■為指標無量綱化后的數值,x■為該指標的正向化指標值,x■■和x■■為該指標中各評價個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式(1)中a■是截距項,b■為各對應自變量的系數,ε是隨機誤差項。x■為各自變量,其賦值是在統計分類的基礎上,由專家討論給出,并用公式(3)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2.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139份調查數據的處理,學生就業能力y的取值最小為0.165,最大為0.834。根據統計分組原則,分成了強[0.165,0.388)、中[0.388,0.621)、弱[0.621,0.834)三組。利用交叉列表技術對就業能力與各變量進行分析(見表1、2)。從表中可以看出:
表1 學生家庭背景與就業能力交叉分析表
表2 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1)男生就業能力略強于女生,但性別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不大。從數據上看,男生中就業能力強的比率為14.93%,略強于女生的12.50%,但女生中就業能力中等的比率高于男生,而且兩者中就業能力弱的比率相當。通過對調查數據按性別分組,并利用模型⑴,對兩組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18版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證書數量、學生組織任職層次、就業信息來源等三個因素,對就業能力的影響不顯著。對男學生來說,影響就業能力的前三個關鍵因素是交際能力、性格和就業觀。對女學生來說,影響就業能力的前三個關鍵因素是交際能力、學習成績和就業觀,性格對女生就業影響不顯著。
從調查數據看,男生交際能力平均得分為0.57,女生交際能力平均得分為0.45,男生明顯強于女生。在學生成績上,男生的平均得分為0.68,女生的平均得分為0.75,男生明顯落后于女生,這可能是導致性別對就業能力影響不明顯的原因。
(2)從生源地對就業能力的影響上,我們看到,雖然來源于城鎮的學生中就業能力強的比率明顯高,但就業能力弱的比例明顯高。利用統計軟件spss18版對樣本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學生組織中的任職層次和就業信息來源兩個變量對就業能力的影響仍不明顯。在其他變量中,來源農村的學生主要依賴于交際能力、就業觀、學習成績和實踐能力提高就業能力,來源城鎮學生主要依賴于證件數量、交際能力和就業觀。從問卷來看,在就業觀念上,來源農村的學生普遍比較簡單,持有“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有55位,占57.3%。但來源于城鎮的學生中只有18位,占樣本的41.86%持有“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其他都對就業單位有嚴格的要求。這可能是造成城鎮學生中就業能力弱的比例高的原因。
(3)在獨生子女情況對就業能力影響上,獨生子女就業能力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同樣,在以“獨生子女情況”為分類標志對調查資料分組的基層上進行回歸分析(表3)得到,影響“獨生子女”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際能力、學習成績和性格,影響“非獨生子女”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就業觀、交際能力和學習成績。在交際能力上,“獨生子女”學生平均得分為0.55,“非獨生子女”學生為0.57,后者略強;在學習成績上,“獨生子女”學生平均得分為0.68,“非獨生子女”學生為0.74,仍然是后者略強。由此可見,導致獨生子女就業能力強于非獨生子女的因素主要來源于系數,即其他因素。
3.調查結論。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在學生的背景因素中,性別對就業能力影響不明顯,生源地對學生就業能力有一定影響,獨生子女就業能力明顯強于非獨生子女;第二,在學生個人能力因素中,交際能力、觀念能力、學習成績、實踐能力、性格、證書數量對學生就業能力影響顯著,政治面貌對學生就業能力有一定正影響,在學生組織中的任職情況、就業信息來源兩因素對就業能力影響不顯著。
四、提高高職院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對策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種狀況適應能力。但目前大學生大多為“90后”,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就是家人的“中心”,缺少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學生都擁有電腦等電子娛樂設施,致使大學生一下課就回到寢室獨自面對電腦,缺少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甚至連同班同學都很難認全。因此,高職院校首先要積極培養學生參與人際交往的意識,通過開設人際交往和心理的專業必修課,使學生認識到加強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其次,學校要努力建立積極上進的校園文化制度,引導和鼓勵各種學生組織的成立和發展,形成一種校園社團“百花齊放”的態勢。最后,加強輔導員的引導,鼓勵輔導員在安全環境下帶領學生定期開展跨寢室、跨班級、跨專業甚至跨學校之間的交流活動。
2.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古人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少這種理念。首先,對自己的情況沒有認真分析,不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職業指向和發展前景,不清楚自己喜歡干什么,未來想成為什么;其次,缺少對企業的了解,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從培養學生正確就業觀念出發,進一步探索建立以職業規劃和就業咨詢為核心的就業指導體系,具體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第一,在新生階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新生正確分析自己,了解學校和專業,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建立對未來職業的規劃;第二,每個學年根據一定范圍的學生調查,有計劃地邀請企業老總、企業人力資源經理、企業優秀員工、往屆畢業生等到學校進行就業講座,幫助學生加深對就業的理解。第三,對畢業班的學生,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明確就業意向,并積極提供就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