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若男 趙小超
摘 要: 托管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在我國各大城市乃至鄉鎮鋪卷開來。實際上,一些托管機構存在各種各樣的安全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或將對小學生造成傷害。作者通過實地調查找出當前我國小學低年級托管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期望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新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托管安全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男主內女主外的生活模式已被雙職工家庭模式取代,家長下班時間與小學生放學時間存在時間差,從而產生“三點半”難題,在巨大的社會需求下,托管機構作為一種兼具教育性與社會服務性的新型教育機構逐漸興起,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由于主管部門對托管機構沒有明確界定,難以規范托管機構的開辦與管理,因此,當前托管機構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和問題。對托管機構的安全問題進行專門的調查研究,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解決對策,使托管機構規范化發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刻不容緩。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托管安全的概念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托管安全是指托管機構在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時的安全情況,包括基本安全和安保安全。基本安全主要指托管的教育教學活動、基礎設施正常運行,不會發生人身危害、財產損失事件的狀態。基本安全事件主要指由自然因素發生作用,如地震等。安保安全主要指發生人為破壞或攻擊事件產生的對安全的破壞[1]。
(二)研究對象。
本課題以長沙高新區H小學二至四年級的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共計發放了903份問卷,有效回收898份,其中共412人參加托管,回收有效問卷412份;同時運用電子調查問卷對二至三年級的593名學生家長進行調查,有效問卷593份。另外,還隨機抽取了42名小學教師進行調查,共計發放42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42份。在調查過程中,對七所托管機構開展了實地考察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統計分析等方法,為了解小學生托管安全的真實現狀,除問卷調查外,筆者還對該小學進行了實地調研,制定了面向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小學托管安全問題及現狀的調查問卷及相關訪談提綱。調查采用無記名隨機選取調查對象的方式,并利用數據分析相關統計工具及所學統計學知識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二、該小學低年級托管的安全現狀
(一)小學生托管安全教育的問題。
經綜合調查發現,該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應急知識水平確有提高,學校的應急教育還停留在第一階段,即教授給學生各種突發事件及其防范、應對的方法技巧,但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用應急知識幫助自己或他人逃生方面還很薄弱。其次,從法律來說,學生放學后的安全不屬于學校管理,所以在學生放學走出校園后,學校可以不承擔安全責任,而由于托管的興起,每天守在校門口接送孩子的群體變得魚龍混雜,孩子放學后究竟是被誰接走的呢?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托管人員來接學生放學時總是去確認其身份的僅19.5%,視情況確認身份的,占35.71%,而45.24%的老師是沒有確認過身份的。
(二)托管機構的辦學現狀及問題。
通過對七所托管機構的調查,發現大部分托管機構都在學校附近的居民樓,大都以家庭居住場所為辦學地點,這樣的場所明顯不適合用來辦學,不僅辦學環境擁擠,而且辦學場地的整體設施無規劃,托管機構基本沒有消防器材等應急設施,另外大部分托管機構無相關的辦學證件,其從業人員無標準的準入門檻,托管機構的人員配備完全以開辦者個人雇傭標準為依據,托管機構的師源通常是在校大學生或非專業人員,在對593名家長的調查中,54.81%的家長認為托管機構的老師一般,而老師管理經驗不足,易誘發安全事故。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托管期間發生安全事故后責任歸屬不明確,部分家長與托管機構無任何協議或所簽協議不具法律效應,私人開辦的托管機構賠償能力也有限,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后,權責于誰?
(三)家長缺乏托管安全意識。
在對593名家長的調查中發現,家長對孩子所在托管機構的消防設施是否完備不清楚的達64.76%,不清楚消防設施是否定期維護的達76.05%,其中26名家長表示平時沒有讓孩子了解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識。66.61%的家長把小孩送去托管機構時沒有查看相關辦學證件,從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家長對托管安全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三、小學低年級托管安全問題存在的歸因分析
(一)應急教育機制不完善,托管機構缺少安全應急預案。
當前部分小學生面臨突發事件時無法及時準確做出反應,更不能在突發事件爆發前處于有準備狀態。95.28%的家長認為托管機構有必要開展消防演練,如何逃生是一種動作技能,消防演練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掌握應急技能。托管機構因其兼具教育性與社會服務性,其教育性質同樣要求托管機構在為學生提供教育時確保其安全不受侵害。但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托管機構不僅沒有應急教育意識,而且對安全事故的發生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很小,幾乎不會發生,正是這些僥幸心理讓托管機構輕視應急制度和應急預案的建立,從而導致一些原本可以避免或減少損害的安全事故發生。
(二)托管機構相關設施缺乏安全意識,缺少監督管理。
1.托管機構辦學條件差,無安全設施。
大部分托管機構辦學場所就是一般的家庭戶型,容納十多個孩子就比較擁擠了,尤其小學階段的孩子喜歡追趕游戲,這樣的場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其次,缺少安全設施,未安裝監控系統和緊急報警器。最后,托管機構有提供就餐服務,但餐具消毒情況不理想,廚房衛生差,食品采購的來源和操作過程缺乏安全保證,65.09%的家長認為提供的飯菜一般。
2.托管機構人員設置不合理。
《食品安全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法規,要求從事幼托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擁有健康證,而在調查中發現幾乎七家托管機構的人員均無健康證,尤其是提供食品加工的人員也不具有健康證。大部分托管老師不具有教師資格證書,在教育管理過程中難免出現體罰或言語不規范的情況,給學生身心健康帶來很大隱患。
3.缺少相關的法律約束和監管。
目前,我國還未出臺相關法律政策規范托管行業,所以對托管機構監督管理缺乏法律根據,很難進行規范和管理,托管機構長期存在無人管、管不著的情況。托管機構本身的分布較廣,大部分辦學不規范,同樣導致難以規范管理和監督。
四、解決托管安全問題的策略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托管機構合法發展。
我國課后托管以追逐經濟利益為主,力求利潤的最大化,究其原因,缺乏相關法律約束,監督評價體系不成熟。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開始認識到課后輔導機構照顧孩子有立法需要,到2002年1月8日布什總統簽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在法律的規范和保障下,美國托管教育服務得到進一步發展,已經成為公共服務系統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4]。韓國政府推行放學后學校的教育成本由財政撥款和家庭共同分擔的方式[5]。從美國、韓國對托管教育的重視程度來看,我們應改變傳統觀念,將托管機構定義為社會福利性事業,是全社會努力建設的事業,國家對這一塊應予以重視,借鑒國外的課后托管相關政策法律,國家應盡快出臺托管的相關政策,明確其性質及權責部門,促進托管行業合法發展,從而服務于社會。
(二)政府應加以扶助,提高辦學水平,打造專業托管行業。
托管行業為解決“三點半難題”提供了實踐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說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政府應該大力扶持托管行業,提高辦學水平,減少安全隱患,優化辦學理念,制定托管的辦學標準,并給予適當資金幫扶。同時完善多元監督體系,美國政府對申請資金幫扶的課后托管的要求是:必須接受政府、社區、家長的監督,實行公開透明辦學,社會反映優秀者加大扶持力度,反之直接取消其辦學資格。這種管理理念非常值得借鑒。另外,托管機構的從業人員必須嚴格把關,以打造高素質的專業團隊,教師必須擁有教師資格證書,其他工作人員必須有從事教育的相關資質證明。韓國為了確保課后托管的專業性,要求托管負責人必須持有2級以上幼、小、中等教師保育教師資格證書。總之,政府在打造專業托管,取締“無注冊、無資質、無監督”的托管,減少“找托管容易,找好托管難”的尷尬處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學校引進專業托管,構建托管、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合作體系。
各國經驗表明,課后托管的理想場所是學校,但自2004年全國義務教育一費制實行以來,學校開辦托管的工作無法開展。故學校引進專業托管無疑是一種優勢互補的解決辦法,由學校提供場地和設施,政府部門牽頭并篩選優質托管機構與學校簽訂相關協議,并由政府提供大部分運行資金,家長提供少量費用并通過政府部門收取。最后,由政府擬定具有法律效應的協議,起草和落實教育計劃,按照“學生自愿、家長委托、學校統一”的原則,三方簽署民事責任合同,明確權責問題,構建三位一體的合作體系。
(四)規范托管機構,制定應急制度或應急預案。
《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讀本》提出的學校應急預案編制流程是:應急機構的組成和職責、培訓和演練、后勤保障、報警與逐級報告、疏散安置、應急處置、現場救護、災害控制、配合救助、恢復秩序、善后處置、通報與表彰、附則規定,共十三個步驟,托管機構可依照學校應急預案的制定步驟制訂應急預案,做到有相關的管理和制度,將安全維護工作責任到人,定期排查隱患,不斷優化硬件設施,特別是配備完善的防范設施,保證突發事件發生后能以最快速度控制局面,托管機構制定應急制度及應急預案是不容推脫的責任。
(五)落實兒童安全教育,掌握應急技能。
為兒童營造安全環境是必需的,可是太過于注重外在環境的營造而忽略兒童自身的能動性就很容易把孩子培育成溫室里的花朵,因為事故往往都是突發性的,所以教會孩子遭遇突發情況時如何自救互救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日本教育界認為,小學是最適宜進行安全教育的時期,日本的安全教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組織學生對上學、放學路上各種隱患進行實地考察,哪里行人稀少,哪里容易突然沖出車輛等,然后做成一幅“倒吸一口涼氣地圖”貼在教室里,以喚起大家的交通意識。
我國注重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開展知識競賽、情景表演等實踐活動,不能為了強調安全問題單純制定一些禁止條例或規定約束學生,應將應急救援演習列入常態化學習課程之中,只有提升應急實踐技能,才能在真正的突發事件中發揮效用。
參考文獻:
[1]郭毅萍.美國課后托管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4,6(4):97.
[2]萬曉.“放學后學校”:韓國應對課后補習熱的重要舉措[J].中小學管理,2010(11):51-52.
[3]周紅霞.發達國家小學課后托管政策的比較與借鑒[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6(6):36-42.
[4]張弘.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5]張克勤.守護生命:日本中小學的安全教育[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6):33-38.
基金項目:2016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課題編號:YSXS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