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皎 王晶晶
摘 要: 本研究以師范生為教學對象,探索了新的教學模式,即團體輔導式教學,讓學生在班級的人際互動中理解心理健康與師范素養的相關問題,以此強化學生的感受性,激發學習動機,最終實現自我成長這一目標。本文主要介紹了該教學模式的過程、方法與反思。
關鍵詞: 師范生 自我成長 團體輔導 教學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組建高素質教師隊伍。師范生作為教師隊伍的重要預備力量,其自身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心理素養等各方面的培養自然需要被重視。關注師范生的自我成長,將為今后教師隊伍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國內關于“教師成長”的研究較為成熟,但對“師范生成長”的研究卻還很粗淺,且多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和提出對策,可操作性有限。“師范生成長”這個問題和很多方面都有關系,上至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下到每一門科目教學中的滲透,其實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促進師范生的成長。然而筆者認為,如果先從最關鍵的問題突破,探索切實可行的方法,也許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動機是推動行為發生發展的直接動力。師范生如果對自我意識、專業角色有清楚的認知,激發出自己的成長需要,從而產生學習動機,那么自然會推動自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素養的養成。因此,要培養合格的師范生隊伍,師范生心理成長動機的激發是最重要的前提。
如何激發成長動機并且一直維持行為的推動呢?“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聽講”兩周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小組討論”,保留50%,“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對于以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來說,讓學生“做中學”顯然不是主要的教學設置,而團體輔導則不同。團體輔導強調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這既是一種心理輔導與治療的方法,又是一種促進人格發展的有效教育活動。如果能夠采用團體輔導式的教學,那么學生的主體性便能得以保障,課堂能重視實踐和體驗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本研究將團體輔導與師范素養教學相結合,嘗試探索一種對師范生成長更有效的教學方式。
團體輔導式的教學模式并不鮮見,但多用于心理健康課的課堂。本研究中的團體輔導式教學把目標放在師范生的“自我成長”上,是對團體輔導式心理健康課內涵的豐富,亦是對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培養途徑的創新。
二、主要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首先是對團體輔導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與整合,為課程方案制訂奠定理論基礎;其次是閱讀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分析已有的結論,設計課程實施方案。
實證研究法。開設教師教育類通識選修課《師范生團體輔導理論與實踐》且實施,在這個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結構化的團體輔導教學模式。
三、研究過程
首先,研究團隊圍繞“師范生自我成長”進行了大量的文獻閱讀與資料收集之后認為:思想離不開體驗,由經驗而總結出來的道理更令人印象深刻。故確定了“實踐(團體輔導)+理論”的課程框架,即每次教學安排都讓活動在前,理論在后,讓學生先沉浸在豐富的體驗中,再由教師結合理論進行思想與知識的升華。
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為了凸顯“師范生自我成長”的總目標,研究團隊從眾多的團輔主題中確定了“自我探索與成長”和“師范素養”兩大主題。在心理輔導技術層面,除了融合傳統心理流派中的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完型等思想之外,還結合了目前學界公認的效果強大、快速含蓄的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技術,之后便開始撰寫課程實施方案,旨在為開課實踐做準備。
在實踐階段,項目負責人向學校教務處申請開設2017學年—2018學年上學期的教師教育類通識選修課《師范生團體輔導理論與實踐》。一般的團體輔導人數為8人—30人,但作為課程開設來說,人數少就意味著影響力有限,故該課程決定突破團體輔導慣有的人數限制,嘗試普通班額,即選課人數定為50人。通識選修課的開課時間是第一周至第十六周,考慮到該學期會與國慶假期或冬季運動會時間相沖突,最終制訂了15周的教學計劃(即團體輔導中的15個會期)。
在教學目標方面,既考慮了理論知識的目標,又兼顧了團體輔導的目標,且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在第一會期的時候,先介紹團體輔導的基本概念和規定,然后通過簽訂團體契約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團體的特點和團體的前期工作。具體各會期的目標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整個課程的脈絡有兩條線索:自我成長與團體輔導理論。在“自我成長”方面,課程主題是按照“自我認知——人際交往——職業理想(師范)——我的成長”推進的,而“團體輔導理論”部分則是被巧妙地融合進了課程主題中,讓學生在體驗過后更容易接受和吸收理論知識。
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為了讓課堂上習得的新行為、新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貫徹,課程在第3周到第15周期間布置了作業“每周自查報告”,即學生自己設立目標,用格非表的形式自己監督完成情況,并作總結與反思。教師在每次作業批改的時候了解學生的成長動態,并用評語進行鼓勵或建議。這樣,教師的教學意圖就完成了“課堂”與“課外”的連接。
課程在進行到最后階段的時候,學生接受了“團體成長”和“團體滿意度”的調查,并提交了期末總結報告,既是對自己的反思,又是對后續生活的又一次激勵。從調查結果和期末報告來看,學生在“師范生團體輔導理論與實踐”課程中,不但學習了有關團體輔導的理論,更重要的是收獲了心靈的成長與對“師范”的職業認同,可以說很好地實現了該教學模式探索的目標。并且,學生提交的期末報告被整理成冊,形成學生文集,從學生的角度對這門課的總結,對研究團隊來說則是極富價值的評價。
四、討論
1.從教學模式來說,本研究一方面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沒有拘泥于以往的團體輔導結構,而是融入了理論講授的部分,讓學生既收獲了內心的成長又學習了團體輔導的理論知識,豐富了課程內涵。
2.從教學目標來說,雖然屬于教師教育通識選修課,但該課程并沒有僅僅著眼于具體的教學技能或知識點的傳授,更主要的是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成長動機和學習動機,從而推動學生的改變與進步。
3.從研究成果來說,首先,制訂了完整的“師范生團體輔導理論與實踐”課程實施方案,方案中將活動內容結構化,便于其他老師進行教學遷移。其次,雖然是結構化的教學設計,但在活動的組織、作業的反饋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做調整,保證了“結構”之下的教學生成性。最后,通過“學生文集”的編訂,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課程實施中的優點與不足,明確改進方向,而后繼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可以從中更好地窺探到該門課程的細節,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與研究。
五、反思與展望
在活動組織方面,從最初的活動設計考慮,本研究首次嘗試大班的團體輔導,考慮到交流的充分性,教學多以小組方式進行,但從學生的反饋看,全班互動較少的現象讓大家有些遺憾。今后設計活動時應該兼顧小組內部與全班范圍的互動。
在任課教師方面,因為團體輔導不僅僅涉及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互動的場景,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會面臨大量生成性的課堂現象,團體輔導式課堂需要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心理咨詢經驗豐富的老師才能勝任。
此外,在教學場地方面,因為團體輔導并非傳統的講授式課堂,許多活動需要圍成圈討論,或者在空地上有簡單的肢體活動,所以教室的空間不能太小,且桌椅必須是方便移動的。為了避免活動中聲音太大影響隔壁班的教學,最好選擇相對獨立的教室。本次研究在教室選擇方面雖盡量選擇了滿足條件的教室,但由于教室位于衛生間旁,課間來往人員較多,給教學活動造成了一些干擾。教學環境對于教學的影響不容小覷,開課時應向相關的教務或教室管理部門說明情況。
回顧整個過程,筆者認為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教學嘗試,在課程反饋中看到了學生對于課程設置的滿意和對自己成長的肯定。后續的研究者們可以繼續從團體輔導的角度探索師范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式,促進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為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圓.團體輔導:理論、設計與實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7.
[2]田國秀.團體心理游戲[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177-180.
[3]黃惠惠.團體輔導工作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79-258.
[4]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3-44.
[5]甘貞潔,李紅云,陳漢紅.高校團體輔導式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高教論壇,2009(9):28-29.
[6]章吉,黃大慶,章星波.“團體輔導式”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論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6):92-96.
[7]邱小艷,唐君.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