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鈺
摘 要: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各項產業結構實現合理性的演變,但是區域就業結構具有明顯的差異,城鄉差距也比較明顯,不能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進行合理的轉移,這樣就制約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所以本文主要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新型城鎮發展對就業結構的優化分析,其次是新興城鎮發展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出現不協調發展因素的分析,最后是提出幾點優化新型城鎮發展中就業結構的建議。希望通過此次研究能夠為國內新型城鎮發展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讓就業結構可以實現優化,讓人力資源能夠得到更高層面的配置。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就業結構;生存發展;優化途徑
前言:新型城鎮化是當前民生發展的一項重點問題。在進行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對就業結構進行科學的優化,對區域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這樣才可以讓經濟結構實現更優的調整。只有讓就業結構實現合理的優化,才能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進程,讓各項發展資源得到科學的配置。但受到技術創新程度較差等因素影響,在新興城鎮發展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出現不協調的現象。為此,必須要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深度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優化政策,這樣才可以推動新型城鎮的高度發展。
一、基于新型城鎮發展就業結構的優化分析
(一)動態演變
新興城鎮的發展導致產業結構以及就業結構出現多種系數的演變。可以說在推行城鎮發展時,產業結構是不斷進行調整的,而將農業產業所剩余的勞動力進行合理的轉移,這樣就可以對就業結構進行一定的優化,協調就業和產業二者之間所體現的協調性。但依據目前優化情況看,城鄉發展中的差距會對當前整體就業結構的合理優化造成很大阻礙,所以必須要對其動態演變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1978年到2016年之間,城鎮化率實現了近四十個百分點提升[1]。其中在1995年之前發展速度是比較緩慢的,城鎮化率僅實現十一個百分點的提升;但是自1996年之后,國內城鎮化發展的進程是十分快的,經過21年的發展城鎮化率實現了近二十七個百分點的提升。
(二)產業與就業結構的演變
在進行產業與就業結構演變分析的時候,受到數據級別查詢限制的影響,本文主要是以國內二百九十個地級市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當城鎮化實現一定階段的發展時,就會提升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這樣就逐漸縮小第一二產業在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以2011年到2016年國內的產業結構數值為例進行分析,城鎮發展中第三產業所占據的比重是逐漸上升的,前兩者產值比重是逐漸下降的,這說明產業結構是以科學的方向進行優化和調整的,對城鎮建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對這些城鎮建設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產業結構是逐漸走向合理方向的,但是一二產業所占據的比重仍然是很高的。要想讓產業結構實現合理的調整就需要發揮其他產業所呈現的優勢,更好地吸收農村所體現的閑置勞動力,這樣才可以讓產業結構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三)農業與就業結構的演變
在上面研究中提出,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前兩個產業所占據的比重就會不斷下降,逐漸提升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所占據的比例。通過對2002年到2016年,國內城鎮發展過程中就業結構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第一產業所占據的比重由2002年的4.13%,逐漸下調到2016年的1.35%;第二產業所占據的比重從2002年的43.21%上升到2016年的50.48%;第三產業由2002年的52.66%發展到2016年的48.17%。這些數據說明,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仍然是很強的,第三產業雖然整體的發展水平比較高,但是整體的發展動力不是很強勁。這是因為在城鎮化發展中第三產業主要是吸收技術或者是高素質的人才,不能有效轉移農村所剩余的勞動力[2]。所以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對第二三產業進行合理的優化,通過實施技術創新的途徑來增加就業空間。
二、新型城鎮發展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出現不協調發展的因素
(一)技術創新程度較差
產業要想實現合理的優化就必須要依托于技術的創新,這是因為技術創新可以對就業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首先技術創新可以增加就業的空間;其次,技術創新可以有效提升行業生產的效率,這樣可以讓產業結構實現更優的調整。但是,技術創新也會讓部分員工失去自己的現有崗位,加速基層勞動力的流動速度。所以在進行新型城鎮發展過程中,后兩個產業對具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有著很大的需求。但是國內缺乏具有技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在結構供給上存在很大的矛盾性,這樣就會讓就業結構和當前的產業結構出現很大的偏差現象。產業結構出現偏差,就不能對各項資源實施科學的配置,不能滿足產業在調整過程中對高素質或者是技術性人才的數量需求。為此,在進行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定合理的創新戰略,為區域發展提供更多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樣才可以讓產業結構實現有效的調整和優化。
(二)結構設置不合理
在進行就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想實現有效的調整就必須讓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協調性更高。但是對中國產業結構發展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結構內部存在不合理的問題[3]。以2014數據為例進行分析,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為9.1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78%;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據的比重是42.72%,高于世界的30.50%;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據的比重是48.1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3.60。通過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產業結構不能夠實現合理的調整就會制約整體經濟發展的效果,需要對此進行深度的分析。城鎮發展中產業結構出現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農業所占據的結構比重是最大的;第二產業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第三產業屬于一個上升的發展階段,所以內部結構呈現逐漸優化的趨勢。
(三)城鄉差異
要想讓城鎮化實現高度的發展,就必須要解決經濟在發展上所呈現的不平衡問題,這一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城鄉差距。國內的第一產業是農業,所以農村人口所占據的比重是十分大的,而當前農村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緩慢的問題,不能讓產業結構實現合理化的發展。城鄉發展的速度是比較快的,但是在第二三產業發展中存在動力不充足的問題,出現二元性的就業結構現象[4]。同時,東北以及東中西區域歷史原因和自然經濟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而這種不平衡所制約當前國內在進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協調性。三種產業未能實現協調的發展,就不能讓區域發展資源實現合理的配置,影響區域發展的科學性以及穩定性。所以,要想實現新型城鎮化高度發展,就必須要縮小城鄉差距,能夠實現地域的協調性發展。
三、優化新型城鎮發展中就業結構的建議
(一)發展現代農業以加快勞動力的轉移
只有對就業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才能推動新型城鎮的高度發展。針對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就業結構出現不協調發展的因素,需要發展現代農業以加快勞動力的轉移。在進行農業發展中需要應用現代的發展理念,通過使用多種農業技術讓農業發展更加具有創新力,這樣才能構建一個比較完善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同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積極轉變企業發展方式,以機械化和產業化的途徑帶動農業生產的效率,能夠讓農村建設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此外,現代農業發展需對生產技術進行科學的選擇,依據區域條件實施農業的現代轉型發展。如平原地區可引用先進的作業技術,實現全自動化的農業生產,在保障合理選擇生產技術的同時有效解放勞動力。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上,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資源的轉移,這樣可以加快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二)依據地域特色實施就業結構的優化
要想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就業結構進行優化,除了發展現代農業之外,也需要依據地域特色實施就業結構的優化工作。具體說,東北地區需要加強對國有企業的創新改革,要鼓勵諸多民營企業參與市場投資發展低碳產業。同時要努力創建城市群,對城鄉發展進行科學統籌,實現公共服務的優質共享[5]。東部地區做好轉型升級的工作,讓產業結構能夠實現更協調的發展,積極帶動東北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中部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關鍵,需要對傳統地區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對農業設施進行改進,實現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合理降低第一產業的比重。針對西部地區的發展特殊性,需要在教育培訓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做好產業轉移中所需要的承接工作,也需要依據地區發展特色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
(三)努力減少城鄉差異
要想讓新型城鎮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就必須要減少城鄉差異。各地政府必須要以和諧發展理念貫徹城鎮化建設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能夠讓城鄉建設的發展力度得到有效的統籌,就可以有效增加農村經濟在發展中所呈現的活力,這樣就能讓城鄉實現一體化發展機制的完善,讓城鄉要素能夠得到科學的配置。本文認為只有科學配置城鄉要素,才可以推動一體化建設的有效性,增加農村經濟體現的整體發展活力。同時,建立城鄉勞動力市場,開展勞動力資源的數據分析與配置。工作人員需建立農村勞動力的數字庫,對勞動力的基本信息進行記錄,如年齡與住址等,也需要對勞動力的能力結構進行記錄,如種植經驗以及技能等。當需要使用勞動力的時候,可以在數據庫中實施針對性的資源搜索,更好的掌握勞動力資源配置情況。也需對剩余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培訓,積極轉變這些群體的就業理念,增加綜合素質。通過實施理論知識培訓+技能操作等方式提升勞動力的綜合素養。此外,應重視對社保體系的全面覆蓋,保障公共服務的質量,讓城鄉實現發展差異逐漸減少。
結論:研究得知只有讓就業結構實現合理的優化,才能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進程。針對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就業結構出現不協調發展的因素,需要實施過多方面的優化工作。首先,發展現代農業以加快勞動力的轉移。其次,要依據地域特色實施就業結構的優化工作,以此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轉移。最后,要想讓新型城鎮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就必須要減少城鄉差異。通過實施以上幾方面的工作,能夠優化新型城鎮發展中體現的就業結構,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永蘭,諸飛燕.回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就業能力的分析框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1-5.
[2]馬曉慧.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就業創業培訓的需求、困境及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2016(08):88-89.
[3]胡雪萍,李丹青.技術進步、新型城鎮化和就業——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5,29(12):62-66+117.
[4]許曉紅.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系研究——基于福建省漳州市的分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2):61-67.
[5]黃錫富.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與人的生存發展——基于新型城鎮化的視角[J].改革與戰略,2014,30(11):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