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靜靜 馬亮
【摘要】城市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地區經濟獲取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重大戰略的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已經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首要目標之一。本文結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地區城鎮建設現狀特征和發展趨勢,探索巴州綠色城鎮建設模式。
【關鍵詞】綠色城鎮;巴州;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國對城市創新的重視大為加強,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推動新型城市建設,創新對提升城市競爭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巴州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是中國行政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地區級自治州,境內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綠洲,堪稱“華夏第一州”。
1、國內外相關研究
1.1概念界定
綠色城市在國際上并無統一定義,是一種綜合了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資源環境經濟學以及城市建筑學等多學科理論,體現綠色文明,追求人、自然、經濟和社會四位一體生態系統的穩態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模式。
1.2理論演進
綠色城市的理論淵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目前國外綠色城市理論的研究源于自20世紀30年代的“光明城”規劃,到21世紀有關綠色城市的研究已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走綠色發展道路的迫切性。
國內綠色城市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綠色城市”已融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成為表達人類理想城市的綜合性概念。
1.3實踐經驗
由于各國在城市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在綠色城市理論的研究和具體實踐中必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歐洲的綠色城市主義,體現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各個層面等。美國綠色城市工程目的是進一步拓寬可供城市居民游樂休息的綠色開闊地帶,包括公園、游樂場、休憩園以及自然保護區。
目前國內綠色城市的實踐還處于初始階段,主要在北京、廣州、大連等大城市,如2009 年《綠色北京行動計劃》對北京市綠色城市建設的思路、目標和路徑等做了具體的規劃。綠色廣州主要包括綠色經濟、綠色文化和綠色環境3個方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
2、建設目標
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和建設全過程,以綠色生態城區、低碳社區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綠色建設行動,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促進城鎮化向低碳、生態、綠色轉型。
3、巴州綠色城鎮建設方向
3.1創建綠色環境
根據巴州包括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綠洲等多種地理地貌特點,規劃以建設綠色林業、綠道網絡和完善城市園林為重點,增加城市森林資源總量,提高城市綠化質量,構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綠色自然環境。
(1)建設外圍綠色生態網絡
充分發揮綠色林業的生態屏障功能,持續推進植樹造林,突出抓好主要河流湖泊和沙漠生態防護林建設;通過建設高標準的綠色通道、生態防護林帶和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林,對城市環境、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形成綠色屏障,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鄉綠化格局。到2025年巴州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5%。
1)區域綠道:在城鄉建設中推進沿河濱、溝渠、防風林帶等的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構建綠色城市生態網絡。依托天山南麓、阿爾金山北麓等山脈,開都河、塔里木河、車爾臣河、環博斯騰湖等主要河流溝渠建設綠道。
2)城市綠道綠廊:將綠道網絡向大型生態斑塊和城鎮建成區內部有序延伸,結合城市新區開發、舊區改建等工作,加快推進城市綠道建設。大力推進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鼓勵建設專用的慢行“綠道”。
(2)完善城市園林綠地建設
統籌城市公園綠地、風景林地、防護綠地布局,提高城市綠色空間比例。結合巴州極端干旱少雨,蒸發量大的大陸性氣候,逐步消除城區裸露地面,倡導建設下沉式綠地、植草場、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透水性廣場等可透水項目,提高城鎮蓄水、滯水和滲水能力。到2025年,城市建設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5%以上,綠地率達到35%以上,構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綠色公共空間。
3.2發展綠色住區
以創建“宜居社區”建設為抓手,將綠色理念融入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營造出健康、舒適的社區生態和人文環境,倡導綠色技術的優化與整合。要求新建和改造小區盡可能依據綠色住區標準(CECS 377-2014)進行建設,至2025年庫爾勒市新建小區80%,其他縣市新建小區達到50%,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住區標準。
3.3推行綠色建筑
建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閉合管理模式,將綠色建筑指標和標準納入規劃管理、土地出讓等環節,全面執行居住建筑節能75%、公共建筑節能65%的設計標準。全面落實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2025年基本完成全州縣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新建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率達到100%。認真落實《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推行綠色建筑標準,要求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域內縣市執行綠色建筑標準,規劃期末達到70%。
3.4推行綠色交通
規劃打造以減少交通擁擠、降低能源消耗、促進環境友好、節省建設維護費用為目標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要求長距離、高強度的出行由公共交通來完成,銜接交通、短途出行由自行車加步行的交通方式來解決,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鼓勵使用清潔能源。
(1)推動公交優先:建立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等,有計劃地設置公交專用道,提高公交的出行比例。規劃2025年各縣市公交車擁有水平達到7標臺/萬人以上,其中庫爾勒市城市公交出行率達到50%,其他縣市公交出行率達到35%。
(2)開展慢行道路建設:結合城市綠道、開敞公園綠地、道路綠化等打造慢行交通系統,結合商業中心、廣場、步行街、居住區、菜市場和公園綠地等建設完整的范圍更大的步行道路系統,規劃公交車站等緊密結合。
3.5開展綠色新生活行動
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的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節約方式轉變,培育生態文化,引導綠色消費。推進政府和企業低碳辦公,健全城市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加強綠色文化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系列生態創建活動。
3.6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鎮,促進城鎮化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1)制定政策
規劃建立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激勵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采取經濟、政策、法律、宣傳等手段,形成綠色生態效益的補償機制。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
(2)重點工程
建設生態屏障行動,明確界定自治州內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范圍,明確相應開發建設要求。實施藍天工程,嚴格執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實施可吸入顆粒物和微細顆粒物綜合控制,使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逐年增加。實施清水工程,加強博斯騰湖泊治理,堅持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并舉、控源截污與生態修復并重。加強開都河、塔里木河、車爾臣河等河流沿線區域生態建設,提高引洪排澇能力和區域環境質量。加強城鄉河道溝渠綜合整治,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與處理率等措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建設綠色城鎮,考驗著政府的宏觀管理和經濟調控能力,綠色城鎮的建設將是巴州城鎮發展的一次自我超越,定會在城鎮發展史上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簡介:
苑靜靜,河北和騰城鄉規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馬亮,河北九易莊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