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一直不斷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工作,嚴格落實《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文件精神,使得公積金管理體制不斷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對于城鎮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導致住房公積金管理工作面臨諸多問題,影響了公積金作用的發揮。本文將在對住房公積金制度發展面臨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的基礎上,提出有效地應對措施。
【關鍵詞】住房公積金;發展問題;應對措施
1、住房公積金制度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
1.1 覆蓋面不夠廣泛,繳存覆蓋比例偏低
當前,住房公積金的服務范圍較為狹窄,其覆蓋面只是針對就業人群中的部分,并未實現對就業人群的全面覆蓋,農村居民也無法享受住房公積金帶來的福利。從地域分布上來看,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東部大于西部,特別是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如北上廣深等城市,其住房公積金繳存人數要遠遠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同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全國就業人員總量已經達到77640萬人,其中有42462萬人為城鎮就業人員。而實際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數僅為13737.22萬人,繳存人數尚不及城鎮就業總人數的1/3左右,繳存覆蓋比例明顯偏低。
1.2 公積金貸款申請程序繁瑣
住房公積金管理工作一直是政府相應地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在實際工作中,公積金貸款的申請批準與發放,需要辦理多道手續,審批程序較為嚴格。要申請獲得住房公積金貸款,申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收入創造能力,并按照復雜的申請流程,辦理和執行多道資格審查與核實有關的手續,這樣一來,使得那些基于申請獲得公積金的人便無法及時獲得相應地貸款。很明顯,復雜的公積金申請操作與流程已經影響到了公積金的運作,亟需減免一些非重點手續和環節,簡化公積金貸款申請程序,并加快貸款管理創新,讓公積金貸款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1.3 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
長期以來,住房公積金采用的是管委會決策、由管理中心負責運作,并開立銀行專戶存儲,接受財政部門監督的管理模式。就住房公積金監管體系而言,各監管主體因自身利益與制度約束條件等方面的約束,根本無法有效地履行公積金監管任務。公積金運作過程中,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所有者沒有發言權,也無法對公積金行使管理權和監督權。公積金管理者因為行政化建制運作模式限制,既無法確保公積金保值增值,也無法對公積金實施有效管理。隨著公積金管理逐步“去行政化”,權利責任已經嚴重不對等,所有者主體也存在缺位的情況,造成了激勵約束機制的缺失,于是,在地方政府或部門利益等驅使下,公積金挪用、截留、擠占等現象頻頻出現。
2、住房公積金制度發展問題的應對措施探討
2.1 擴大繳存范圍,增加繳存覆蓋比例
第一,要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盡可能地縮小城鄉差距。近年來,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要想解決農村進城人口的住房問題,也應利用住房公積金制度加以解決。而現階段公積金制度只是針對城鎮就業人口,今后應向農村人口傾斜,不斷擴大公積金繳存范圍,進而提高公積金繳存覆蓋比例。
第二,降低公積金制度的區域差異。進一步加強與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便利條件,增加這些區域就業人員繳存公積金的額度和比例,從而幫助解決住房問題。
2.2 規范公積金貸款的辦理與使用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低收入人群想要購置一套房子已經變得愈加困難,而高收入人群不僅能夠享受高收入,也能獲得住房公積金貸款相關的福利待遇,住房購買難度也就小得多。遵守制度條例規定與法律法規,嚴格按照相關程序與條件對貸款進行審查核實,避免公積金貸款的隨意發放。加快公積金監督與管理程序完善,并針對公積金的使用制定嚴格的規范流程與要求,使公積金資源的利用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在公積金貸款的申請辦理、資格審查、信息核實等實務流程方面,應當進行適當濃縮,簡化程序,摒棄一些苛刻要求,讓更多的人均能享受公積金貸款帶來的福利。
2.3 加快構建住房公積金監督機制
首先,建立獨立的監督機構。一是要避免監督上存在關聯關系,政府及相關部門不承擔直接監管責任;二是監管機構在保證自身獨立性的同時又要突出多元化,代表繳存者的利益。三是單獨列支監管機構經費來源,確保監管經費的獨立;四是監管機構必須是常設性機構,要有足夠的精力保證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
其次,完善監管措施。應當主要包括如下措施:第一,公積金管理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向監管機構就公積金管理及業務運行狀況進行匯報。第二,對于公積金管理過程中的重大事項,必須及時報告給監管機構;第三,定期加強對公積金管理機構資金運行的巡查,及時公布巡查結果。第四,如有發現公積金管理中的違規違法現象,監管機構需及時向當地主要行政負責人報告。
最后,實行信息公開機制。在公積金管理過程中,應當實行信息公開與定期披露機制,消除公積金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監督的有效性。要統一信息公開內容及形式,公開機制也必須囊括責任主體、公開內容、時間、形式及相關審查與保障措施,主要就資產風險、業務運行、財務管理及收益等內容對外公開。
2.4 擴大資金用途,提高公積金貸款的利用率
一是鼓勵和引導那些條件符合的人員積極提取公積金進行房屋購置或建造活動。對那些無住房人群而言,可允許其提前公積金購置或建造住房,既能幫助其解決住房問題,又能實現公積金的有效利用。
二是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能夠有效防止資金大量閑置而導致無端浪費。
三是拓寬公積金使用渠道,公積金的使用不能僅限于解決住房問題,還應和養老金相互補充,使公積金的職能更加多元化。
結語:
總之,住房公積金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與福祉的大事,公積金制度只有切實地為繳納者帶來好處,才能獲得群眾擁護。一旦群眾對住房公積金的性質與作用認識充分,就會更加積極地繳納住房公積金,如此一來,住房公積金覆蓋范圍就能有效擴大,為我國住房金融模式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穎藝.關于新形勢下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發展的若干思考[J].時代金融,2018(8).
[2]周夏麗.淺談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全國流通經濟,2018(1):48-49.
[3]李義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7(10):51-51.
作者簡介:
王文波,云南省省級職工住房資金管理中心,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