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飛
【摘要】從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出發,對生態城市思想的過程進行了回顧,分別闡述了生態城市的特征、內涵與概念。綜合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與實踐的理論、原理、規劃以及方法等方面,并與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相比較。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研究與實踐的差異,對中國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如真正生態城市與理想生態城市的區別。探索城市生態的驅動因素和建設途徑,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對理論與方法進行系統、完整的研究。創造出全方位的生態城市建設氛圍等。
【關鍵詞】理論;實踐;生態城市
目前我國多數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建設生態城市,相比國外城市的生態建設進程,我們還處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初級階段,對建設生態城市的思路、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理論基礎還需要研究探討,更需要多方面專家積極參與,為建設生態城市打開新的突破口。
1、生態城市建設思想的萌芽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態城市建設思想在我國最早的追溯點,國外古代的一些城市和村莊也開始形成了生態城市的雛形。英國霍德華的田園城市理念是現在生態城市建設思想的來源[1]。霍德華在1989年發表了《明天:一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他在這里面提出了將城市和鄉村相結合、建造有著優美環境的“田園城市”,英格蘭萊奇沃思城鎮是德華在1903年構思設計的,在經歷一個世紀后這座城鎮依然有著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
在20世紀后,生態城市建設思想迎來了兩次高潮,對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最先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1年提出的“人與生物圈計劃”中被提出的。《人類環境宣言》發表于斯德哥爾摩在1972年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其中提出了要對人們的居住和工作進行規劃設計,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可能對環境帶來的污染和負擔,為人們在環境、經濟、社會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1992年開展了未來生態城市全球高級論壇,從此,生態城市建設思想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并被接受,這也宣布了生態城市思想的正式實施。
2、生態城市的概念和內涵
2.1 生態城市的概念
隨著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發展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進步,使得生態城市這一概念被提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人與生物圈”研究進程中表明,生態城市是從自然生態和人們社會活動這兩個方向出發,使得自然和科學技術得到充分的配合從而能為人類居住和社會活動提供優異的環境,從而促進人們生產力和創造性的發展,并使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善[2]。隨著生態的理論研究不斷進步,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不斷深入,生態城市的概念得到持續的發展并且在不斷完善。
2.2 生態城市的內涵
基于生態城市概念闡述的多樣性,不同的人對于生態城市內涵的理解也會不同,不同角度出發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基于社會學角度,生態城市不僅能促進自然環境生態化,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生活和活動的生態化,使得文化、制度、教育、科技、法律、等方面達到全方面的生態化。基于生態經濟學角度,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必須得到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支持,這一支持需求必須處于資源環境的承受范圍之內。基于生態哲學角度,生態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使得人和自然、人和人達到和諧統一。基于系統論角度,生態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構建一個有著穩定功能和合理結構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基于地域空間角度,生態城市是構造一個開放式的城鄉結合部,使得城市和鄉村形成地域的整體性,實現互惠互利并得到持續不斷的發展。
2.3生態城市的特征
生態城市的內涵及概念決定了生態城市和傳統城市的區別,相對于傳統城市它有著明顯的生態特點:(1)生態城市的內部生態結構合理、生態秩序和諧穩定、生態功能合理完善,為生態城市的正常運轉提供了穩定、完善的生態服務,為生態城市系統的健康發展和內部溝通聯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生態城市要求整體實現高利用以及不斷增值,就必須實現物質資源、空間資源、人力資源都達到最大化的使用率。(3)建設生態城市必須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資源、技術、信息互享,全面協調發展,為實現生態城市的可持發展保駕護航。
綜合生態城市的概念、內涵以及特征,可以知道生態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多元體,它由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經濟進步三個方面結合而成,生態城市的良性循環是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踐
生態城市主要是在人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深刻認識等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上建立,而且建立起來的社會與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主要是在生態學原則的基礎上成立的,這樣可有效對環境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還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生產與其生活的方式。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生態城市建設就是按照生態學的原理對城市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建立其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城市建設的提出將人類從工業文明轉變為生態文明。這也是人類生態意識從“生態挫折”轉變為“生態覺醒”的重要階段。自1971以來,生態城市的概念被提出,這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密切關注,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
3.1實踐
自從生態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大多數國家都一直在進行生態城市的建設,在這過程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例如:美國就通過對位于西海岸的臨海城市伯克利進行合理有效能源利用與城鄉空間的改造調整,還根據該市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交通與環境等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巴西則通過對市民的環境教育與城市的規劃性開發、社會公益等方面進行大力改善,以此實現規劃性典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2理論研究
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起步較晚,有研究學者提出國內的生態城市建設是強調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重視,主要是針對整體、宏觀、抽象的理論研究為主,完全沒有重視理論研究的實際操作,目前對于實踐和理論對城市規劃的影響是有局限性的。且還有研究學者認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必須要滿足自然生態學與經濟學高效等原則。而通過對各類學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國內的生態城市建設主要是從整體性與系統性等方面出發,以此對生態建設的方向完全把握,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但這些理論有著較強的宏觀性,學科的綜合研究相對缺乏,這對進行實踐有著局限性的作用。
結論:
將國內外對生態城市的理論進行研究與實踐,根據這些可以得出:①國外對于生態城市的建設主要是針對回歸自然為主,且主張對資源進行合理應用,還需進行城市擴張與經濟增速等;而國內的生態城市建設主要是以社會、人與自然進行復合式發展為主,特別強調對維持資源高效利用,而對于適度性方面則考慮較少,這則是通過環境壓力來換取生態發展的效益。②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設計特點和技術特點。研究了多個城市中的現實性問題與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局部特征。這樣就形成了“提出問題——計劃研究——實際應用——理論完善與提升”的理論與模型,這和實踐密切相關; 國內則是強調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重視,主要是針對整體、宏觀、抽象的理論研究為主,完全沒有重視理論研究的實際操作,目前對于實踐和理論對城市規劃的影響是有局限性的。③國外生態城市建設主要是依賴于強大的科技實力與政策、財政的支持,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和以企業為導向的城市經營模式[3]。由于有針對性的程序和顯著的結果,其經驗具有高度可復制性。國內生態城市建設主要是強調技術、制度與行為等方面。它往往由政府單獨進行主導,其市場和公共資源的支撐性較為缺乏。由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大規模的資本投資,生態效率和實證性不能有效增強。
從上述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在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進行探究與擴展:①要對生態城市中存在的內涵充分了解,對生態城市與理想生態城市之間存在的區別有效進行區分,還應對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與演化進行合理、系統性的調節,并有效進行對城市生態化建設途徑與驅動因素的探索。②對理論研究與實踐兩種內容的結合性加強,使其規劃出的方案與各城市、地方特色相吻合,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其制定出具體可行且合理的建設目標;③對研究的理論、方法以及其體系進行系統性的加強,同時還需將城鄉生態建設完全把握,實現城鄉整體結構生態與區域生態的完整;④提高人民的生態意識,將社區服務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并調動其積極性,使其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與廣大人民群眾融入到生態城市建設的活動中,以此實現全面的生態城市建設氛圍。
參考文獻:
[1]俞慰剛.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建設與全民通力配合——以現代日本的理論與實踐為例[J].上海城市理,2017,26(4):19-24.
[2]宋春麗.三亞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理論與實踐經驗[J].價值工程,2017,36(19):34-36.
[3]劉秀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城市園林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園林,2015,31(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