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泓淵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業發展迅速。傳統建筑行業的建造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其發展要求,節地、節材、節水、節能的綠色建筑理念是房地產行業發展新模式的基石,同時也是建筑行業建造模式轉變的必經之路。本文通過一個綠色建筑實施的實例對綠色建筑的內涵及其設計特色進行探討分析,進而闡明綠色建筑設計的相關要素及措施。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發展;可持續發展
所謂“綠色建筑”,是人、社會、環境和經濟相互平衡的建筑,是指在現有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建造的建筑充分考慮并利用了現有的經濟能力、技術條件和環境因素,最大限度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的生活工作空間;在建設、運行、拆除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最低的建筑。所以,“ 綠色建筑”可以理解為在建筑壽命周期內,通過合理的投資增量,在建筑生命周期內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各種廢物的產生,實現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建筑。
本項目作為杭州地區典型住宅建筑,采用探索高舒適低能耗的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的技術路線。在方案設計階段融入綠色建筑與節能的設計理念,通過控制窗墻比、充分考慮通風、采光、噪聲等因素進行精細化設計,并采用了VRV變頻多聯機空調系統、雨水收集回用等綠色技術。通過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被動及主動綠色技術的有機結合,實現住宅小區的高舒適度及低能耗的要求,在建設綠色建筑和推廣應用循環經濟技術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綠色建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建材選擇、施工及運營管理等全過程,營造出人與自然、資源與環境、人與室內環境的和諧發展。
本項目除了提升開發企業的住宅品質、促進房產銷售外,還將探索華東地區適用的綠色節能技術,將成功的節能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經驗推廣至其他住區項目中,為業主提供優良的生活品質,展示節能技術,宣傳綠色建筑知識,希望在積累節能技術經驗的同時探索綠色地產開發的模式,建立適宜推廣的節能技術體系,在開發企業和社會上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義。
1、項目概況:
工程性質:住宅(設配套公建)
工程投資:160000萬元
總用地面積:28602 m2
總建筑面積:147003m2 (含二層地下室約45123 m2),單體6幢,中心商業公建一幢。
結構形式:剪力墻結構
開發與建設周期:48個月
2、項目綠色建筑設計的目標和措施
本項目以因地制宜、低投高效為原則,在節能、節水、節材、室內外環境控制及運營管理等方面按照綠色建筑技術要求實施,確保綠色建筑二星級建設目標的實現,本項目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有:
2.1結合建筑方案設計,從源頭開始構思綠色建筑技術與具體項目的融合,以數值模擬為先導,指導建筑系統相對于綠色建筑的優化設計,采用成熟的建筑設計手段和成熟的建筑技術滿足綠色建筑對于室內外聲、光、熱等物理環境要求,從而營造出符合綠色建筑要求的居住環境。
2.2通過控制建筑體型系數、優化圍護結構、窗墻比等設計要點,來滿足節能方面的要求。建筑單體圍護結構節能率控制在60%以上。疏散樓梯、門廳、電梯廳等部位采用高效照明系統,非常亮要求的部位采用聲光自控開關的控制方式。參與運行的設備原則上要求采用節能設備,如VRV空調系統和節能電梯等,在保證使用舒適性前提下實現建筑節能。
2.3以適應本地冬冷夏熱、雨水充足的氣候特征為原則,設置屋面雨水收集存儲系統,用于居住區內的道路沖洗、綠化灌溉以及景觀水補水。本項目技術應用的可持續特點方面,采用透水瀝青路面等多種滲透措施,增加雨水入滲,涵養地下水;優化建筑結構設計,合理提高高強度鋼筋的使用量;在外墻裝飾中采用大面積鋁板飾面等措施提高可循環材料的使用量,以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
3、綠色建筑設計實踐成果
3.1節地與室外環境
用地指標:本項目地上部分由6幢高層住宅及相應配套公建組成,住區用地面積28602㎡,共618戶,按1978人估算,人均用地指標為14.5m2/人。
室外(聲、光、熱)環境:
(1)對本項目住宅樓產生影響的周邊噪聲有:南側鳳起東路、東側車站南路、以及現有鐵路及規劃鐵路產生的交通噪聲,根據環評報告測試結果顯示,本項目道路兩側建筑立面晝間滿足4a類聲環境功能區標準(晝間70dB),立面夜間最大貢獻值超過4a類聲環境功能區標準8.9dB(夜間55dB)。為減小交通噪聲的影響,本項目住宅外窗均采用6low-E+12A+6中空玻璃窗,可有效降低室外噪聲對建筑室內的影響。
(2)本項目所在地夏季主導風為西南偏南風,風速2.2 m/s,建筑物周圍人行高度處風速保持在3.75m/s以下,場地風力放大系數小于1.36;冬季主導風向為西北偏北風,風速2.3 m/s,建筑物周圍人行高度處風速保持在3.75m/s以下,場地風力放大系數小于1.30,場地風環境滿足室外人員活動的舒適性要求以及建筑通風。
(3)本項目室外透水地面總面積為15214㎡,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達到64.4%,能夠有效改善室外場地微氣候,場地日平均熱島強度為0.35℃,滿足室外人員活動的熱舒適性要求。
出入口與公共交通:車站南路以及鳳起東路在臨近本項目地塊位置擬規劃建設2對公交站點,距離本項目小區主要出入口距離在300米以內,有利于步行、公交出行等綠色出行模式。
景觀綠化:本項目植物配置主要選用鄉土植物,其中喬木有廣玉蘭、香樟、合歡、金桂、枇杷、深山含笑等;灌木有八角金盤、紫薇、茶梅、海桐等。
地下空間利用:本項目開發地下空間用于設備房、地下車庫。地下建筑面積45123㎡,與建筑占地面積比達到935.4%,與地上建筑面積比為44.3%。
3.2節能與能源利用
建筑節能設計:本項目通過控制建筑體型系數、窗墻比、采用中空Low-E玻璃、保溫屋頂、保溫墻體等優化建筑外圍護結構措施,各棟建筑單體圍護結構節能率均在63%以上。(1)外墻主體部分采用砂加氣混凝土砌塊(B06級)加45mm保溫巖棉氈外保溫,傳熱系數0.7W/(m2.K)以下;(2)屋頂采用50mm厚泡沫玻璃,傳熱系數為0.93 W/(m2.K);(3)底部自然通風的架空樓板采用30mm保溫巖棉氈,傳熱系數為1.38 W/(m2.K);(4)外窗玻璃采用傳熱系數K≤2.6 W/(m2.K),遮陽系數SC≤0.38的6mm較低透光Low-E+12空氣+6mm透明玻璃,同時采用隔熱金屬型材窗框。
節能高效照明:本項目公共場所、樓梯照明均采用節能吸頂燈具,選用節能燈或T5、T8熒光燈,配電子鎮流器,并采用聲光自控開關的節能控制方式。對車庫照明采用車庫燈光控制系統進行分時段控制。電梯前室等公共區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目標值。
3.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水系統規劃設計:
(1)本項目采用市政給水管網供水,設兩個給水系統,在豎向分四個區。二層及二層以下為低區,由室外市政給水管網直接供水,住宅樓三層及三層以上采用二次加壓給水系統,在豎向分三個區:三~十二層為住宅低區;十三~二十一層為中區;二十二~頂層為高區。變頻調速泵組及生活水箱均集中設置于地下二層生活水泵房內。
(2)本工程住宅采用污廢分流、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
(3)本工程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中心商業公建廚房廢水經隔油器處理后與生活廢水匯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節水措施與節水灌溉:本工程均采用節水器具,水龍頭采用加氣節水龍頭、陶瓷閥芯水龍頭;座便器采用3L/6L兩檔節水型虹吸式排水座便器;淋浴器采用水溫調節器、節水型淋浴噴嘴等;室外綠化灌溉采用噴灌的節水灌溉方式。
非傳統水源利用:本項目通過綠地雨水就地入滲,同時采用植草格等透水鋪裝,加強場地雨水入滲,降低地表徑流,涵養地下水。同時收集1~4#樓屋面雨水,經過水力精密過濾器過濾,消毒滅菌后回用于室外場地綠化澆灑、道路沖洗以及景觀水補水,非傳統水源利用率為2.2%。
3.4室內環境質量
(1)本項目所有三居室套型均有至少1個居室的大寒日累計日照時間達到2小時;所有四居室及其以套型均有至少兩個居室的大寒日累計日照時間達到2小時;1#~6#樓的每套住宅均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
(2)本項目各房間開窗面積充分,窗地面積比均可滿足《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T50033的相關要求,室內自然采光狀況良好。
(3)本項目規劃布局合理,在夏季,各棟建筑迎背風面可形成大約4~10Pa的風壓壓差,為室內自然通風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同時建筑立面外窗開啟面積充分,通過模擬預測可知,各戶型室內自然通風良好,室內主要活動空間空氣流速在1.5m/s以下,換氣次數大于6次/h,可滿足住戶的舒適性要求。
(4)本項目屋頂采用50mm泡沫玻璃保溫,外墻采用砂加氣混凝土砌塊(B06級)以及45mm保溫巖棉氈,外窗隔熱金屬型材中空LOW-E(6+12A+6)玻璃窗,經防結露計算可知各棟建筑圍護結構(外墻熱橋、屋面、接觸室外空氣樓板、外門窗)內表面溫度均高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無結露現象產生。
3.5運營管理
(1)制定并實施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與綠化管理制度;
(2)本項目智能化系統定位合理,設置有周界防越報警系統、電子巡更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可視對講系統、門禁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背景音樂系統、智能信報箱系統、信息箱系統、設備監控系統、地下車庫燈光控制系統、防雷接地系統、綜合管路系統等,智能化系統的設計符合《居住區智能化系統配置與技術要求》CJ/T174-2003等相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
(3)項目建成后,在運營過程中將建立完善的物業管理體系,在設備運行管理方面注重采取節能、節水措施,對住區內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為住戶創造一個綠色特征明確、全生命周期環保節能和舒適健康的住區環境。
4、綠色建筑的效益
(1)節能。為確保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的優選項要求,采用前述的建筑圍護結構設計方案能保證建筑綜合節能率達到63%的節能率,通過分析計算,建筑在該設計方案下全年節電量達到252.7萬kWh,節電費約為146.6萬元。
(2)地下室采光系統經濟效益。結合景觀在小區中設計導光管,保證地下一層大約10%的建筑面積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滿足照度要求,預計地下一層每年節約照明電耗4.12萬kWh,節約電費約2.4萬元。
(3)實施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項目增量成本為807萬元,根據國家相關政策,住建部和住建廳各按45元/m2,計1323萬元進行補助,經濟效益明顯。
結語:
綜上,通過該項目經驗成果的擴散,以及項目的公開展示和宣傳作用,讓人們更形象深刻的認識到綠色建筑所能帶來的住宅小區的舒適健康生活,從而引導建筑設計向良性、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推進杭州建筑業的技術革新,為綠色建筑的推廣提供實際經驗,并帶動建筑材料、建筑咨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鄒玲華.淺談綠色建筑設計[J].廣西城鎮建設,2011(05).
[2]孫捷.卡斯卡迪亞地區綠色建筑協會專訪[J].世界建筑,2016(8).
[3]沈馳.“建筑”行為——綠色建筑的空間設計策略—綠色建筑的空間設計策略[J].建筑學建筑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