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山市邊各寨保障性住房項目以一星級綠色建筑為標準進行了設計和施工,這在當地具有一定示范意義。該項目不僅是國家倡導的民生工程,在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建筑標準的同時,也成為了星級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示范目標。
【關鍵詞】邊各寨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Abstract】Biangezhai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project in Tangshan City that has been designed and built as first-star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is certain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in the locality. A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 encouraged by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it will be a sign of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following the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Biangezhai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project,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為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步伐,改善民生居住條件,滿足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在“一個確保,兩個力爭”的省政府要求下,唐山市逐步啟動并建設了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在設計和實施保障性住宅工程建設中,唐山市牢固樹立“精心、精細、精致”的理念,建立起符合唐山實際的“綠色建筑”一至三星標準體系,打造綠色星級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示范目標。
1、背景
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作為大量消耗能源和資源的建筑業,必須發展綠色建筑,改變當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擔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目前我國為引導、促進和規范綠色建筑發展,制定的主要技術文件有《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建科[2015]199號)、《綠色施工導則》(建質[2017]223號)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等,作為科學地發展綠色建筑的依據,將“低碳生活”、“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到我們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每一個細節中。
發展綠色建筑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審視建筑活動對生態環境和住區環境的影響,采取綜合措施,實現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細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為推動綠色建筑健康發展,規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制訂了《河北省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方案》。同時,唐山市在推進保障性住房建筑綠色化進程中,完善相關技術標準,組織編制了保障性住房規劃與建筑設計、裝修設計、綠色施工導則、圖紙審查、裝修施工、材料檢測技術標準、質量監督要點、工程實體質量分套驗收細則和保障性住房戶型圖集等十多項技術標準,覆蓋了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全過程,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設水平,為打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保駕護航。在鼓勵發展綠色建筑大趨勢下,唐山市邊各寨保障性住房項目嚴格按照標準建造實施,并取得了一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證書。
2、案例分析
2.1項目概況
唐山市邊各寨保障性住房項目是集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為一體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小區,是當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綠色建筑實施的典范。
本工程位于唐山市路北區站前路兩側,分為站前路東側的(限價商品住房)A02地塊和站前路西側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經濟適用房)A03地塊,北鄰新天地美域樓盤,東接南湖外圍片區圈層,西側鄰近城市外環線,南部為邊各寨村。A02地塊總用地面積72.1畝,總建筑面積217622平方米,住宅樓共7棟,層數為30層,容積率3.6,建筑密度21.2%,綠地率30.5%。;A03地塊總用地面積89.3畝,總建筑面積218253平方米,住宅樓共9棟,層數為29層,容積率為2.8,建筑密度18.5%,綠地率31%。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8度,合理使用年限為50年。該項目貫徹“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和室內外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達到一星級綠色建筑。
《河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設計導則》中明確指出限價房建筑面積不大于90 M2,廉租房建筑面積不大于50M2,公租房和廉租房建筑面積不大于60M2,同時考慮到項目建設周期短、成本低、均好性等特點,設計盡可能的采用了標準化。該項目中,限價商品房采用了一梯四戶80左右的戶型,兩類經典戶型滿足不同需求;經濟適用房采用了一梯五戶的平均65平米左右的戶型組合,戶型靈活多變;公租房一梯六戶,50至60平米;廉租房為一梯七戶的戶型,面積50平米以下。
2.2綠色建筑
保障性住房項目作為一種住宅設計,首先在滿足對室內通風、采光、保溫以及使用空間合理布局等的基本要求下,還要嚴格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再逐項細化,逐項實施。
2.2.1節地和室外環境
綜合用地,共享花園。雖然建設成本不計商業樓盤,但設計也充分考慮了對保障群體的人性關懷,規劃采用大圍合布局方式,在綜合平衡了建筑限高、日照間距、城市關系等因素的同時,高效地利用了土地資源,做到每個地塊都有集中陽光大花園,供集散和老人孩童活動之用,樓棟間有活動庭院,供年輕人和半室外休閑活動之用,通過入口共享花園,組團間花園和道路綠化的三級花園綠色體系,極大地保證了小區的居住環境和品質。
2.2.2節能與能源利用
綜合考慮本地區的環境特點,本項目采用立面分戶式太陽能熱水系統,結合建筑立面日照分析結果,在大寒日滿足4小時要求的立面處安裝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筑統一規劃、同步設計施工,最終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的住戶比例大于50%。
唐山市是北方地區供熱計量的示范城市,熱計量工作開展良好。本項目采用集中采暖系統,每個功能房間(如臥室、起居室、衛生間等)均布置散熱器,每個散熱器在進水口處設置溫控閥,住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室溫進行調節。熱源由小區市政熱網提供,經小區熱交換站分區換熱、加壓后進入采暖系統,熱媒為80℃/60℃熱水。全部選用鋼制翅片散熱器,每組(下轉176頁)(上接174頁)散熱器均設放氣門并安裝散熱器恒溫控制閥。在公共管井內設置熱計量表,對逐戶能耗分別進行記錄,實現分戶計量(采暖系統豎向分三個區,一到十層為低區,系統工作壓力為0.45MPa;十一層到二十層為中區,工作壓力為0.80MPa;二十一層到三十層為高區,工作壓力為1.10MPa)。公共管井內的自來水入戶支管分戶設置計量水表,對各戶的水耗進行記錄,實現分戶計量。
2.2.3節水及水資源利用
本項目設置了較大面積的室外綠地,有利于增強雨水的就地入滲,有效補給地下水源。采用的透水鋪裝有:(1)230*115*60環保磚習字鋪,(2)植草磚,(3)A02地塊的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例為50.61%,有效降低了場地綜合徑流系數,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入滲。所采用的非傳統水源來源為重力流方式收集屋面雨水,經地下室處理機房處理后使用。
唐山市全年平均降雨量僅為669.4mm,屬于降雨量較小的缺水地區,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不作為綠色建筑參評項目。但是,本著積極宣傳、弘揚“四節一環保”的理念,在兩個地塊內分別設置了雨水處理機房,處理后用于綠化澆灑、場地沖洗,作為綠色保障性住房項目技術師范亮點。
2.2.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結構方正,造型簡約,戶型標準化,立面盡量結合陽臺及凸窗、空調位的功能需求,通過統一的主體墻層系統,形成獨特簡約的建筑風格,不做裝飾性構件,減少了用鋼量和不必要的裝飾投入。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
2.2.5室內環境質量
良好的朝向——建筑布局均為南北向。小區的規劃和戶型都經過計算機模擬,確保了每戶主要生活空間擁有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采光,減少過度季節的空調能耗和白天的照明能耗。適宜的間距——經日照分析,符合當地日照標準要求。良好的自然通風——主立面和開口迎向夏季主導風向,避開冬季主導風向,整個建筑群自然通風順暢,無“風影區”。
2.3發展綠色建筑意義
以建設保障性住房項目為契機,推動和發展綠色建筑,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反映了21世紀全球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趨勢。相對于傳統建筑主要遵循的安全、舒適、美觀等原則,發展綠色建筑既有助于實現建筑領域節能減排,提高建筑業科技含量和水平,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又有助于全面提高建筑品質,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是將當地建筑業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向生態環保型發展模式轉變的必由之路。因此,發展綠色建筑是建設領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社會經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楊梓,王偉東,馬國強.唐山市保障性住房推進綠色建筑做法——以唐山馬駒橋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為例[J].墻體革新與建筑節能,2015年6月,59-61頁.
[2]《綠色建筑技術導則》[Z].建科,[2005]199號.
作者簡介:
劉紹杰(1977),男,河北省唐山人,建筑學專業本科,工程師(建筑設計專業),主要從事保障性住房項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