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數據調查法、模型構建法就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模型進行設計,對聯動發展模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體系及內容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揭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特點與運行機制,為各地區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聯動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發展模型;目標體系;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2-0086-09
2016年6月15日,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規劃2016-2020》,提到要進一步盤活存量資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檔升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現有場地設施的管理運營。完善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中小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同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強調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發展群眾健身休閑活動,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體系。
學校體育是社區體育的基礎,社區體育帶動學校體育的改革。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相互聯系,最大受益者是社區體育,可以從學校體育那里得到現代體育的精神感召與啟蒙,學校體育的體育活動方式、方法可以應用到社區體育中去,學校體育同樣可以豐富自身內容,拓寬學校體育的范疇[1]。大學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融合,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有序和持續發展,是實現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2]。目前,制約我們開展全民健身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是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少、規模小,在政府難以拿出大批資金來修建體育場地設施的情況下,社區與學校共享體育資源成為必然。要實現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資源共享、深度融合,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理念,構建促進融合的管理工作機制、經費保障機制,打造體現融合的活動組織形式等[3-4]。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GDP增速為6.7%,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44 127億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21元,高校近3 000所,每所普通高校都有較完善的體育設施和較專業的體育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校、社區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與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居民體育需求的急劇增長相比學校體育、社區體育還要加快發展步伐,健全發展模式,使其發展與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一致。學校體育、社區體育是社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途徑,學校體育既可以為社區體育提供體育場館設施、體育人才,緩解目前社區體育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居民健身需求激增與體育資源匱乏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能帶動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而社區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延伸,既能為學校整合社會優勢體育資源,為學校體育發展注入動力,也能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達到雙贏[5-7]。因此,構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對于促進社區體育、學校體育發展,整合各級體育資源,提高居民的身體健康水平,豐富學校體育生活,推動全面健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我國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聯動發展提供借鑒經驗。
1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界定
目前,社區體育、學校體育發展迅速,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居民的生活水平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發展、進化是動態的,不是以一種固態的模型存在于不斷發展的環境中,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發展必須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在融合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過程中體現出可變性和多樣性,形成合理的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體系。因此,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構建是以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體育設施、體育指導員、體育信息等外部條件為基礎,通過兩者聯動發展的內、外部一系列結構所反映出的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內體育資源的利用情況和發展途徑[8]。從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四個方面可以系統的、全面的反映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特點,因此可以根據這四個子系統構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見圖1)。
2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構建
2.1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構建要符合經濟、社會等發展的實際情況,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健康中國2030》對全民健身的要求,以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為核心,以增強人民體質為主要任務,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為指導思想。
2.2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在眾多學者關于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的著作及論文中都處于中心地位,是學校體育及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宗旨和原則[9]。在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過程中除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外還要兼顧:(1)體育資源共享原則,學校是納稅人納稅行為的具體體現,學校體育資源理應屬于社會所有,同時,學校也可以共享社會的其它資源,做到學校、社區體育資源共享[10];(2)服務性原則,為廣大健身愛好者服務是聯動發展模型的主要任務,從健身設施、體育運動指導、體育知識普及、體育賽事宣傳等方面為健身愛好者提供便利、指導;(3)區域差異性原則,雖然我國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各省市、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還存在差距,因此,各類社區的體育基礎設施、健身指導人員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11]。堅持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基本原則,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同時,對早日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3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目標體系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的、完整的系統。我們借鑒學校體育目標體系的內容將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目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總目標;第二層次,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條件目標、過程目標和效果目標[12](見圖2)。
2.3.1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總目標
社區體育的基本目標是提高社區成員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增強居民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共同促進社區發展。學校體育的主要目標則是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態度、習慣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12]。綜合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目標我們得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總目標是通過各項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居民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擴大體育人口,促進身心健康;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增強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共同發展。國家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求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推進,群眾體育發展達到新水平,到2020年,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m2,這是實現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總目標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江蘇省“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要求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進一步增強人民體質和獲得感。按照均等化、全覆蓋、可持續的要求合理配置體育資源,城鄉體育設施建設數量和功能進一步提升。福建省“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中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和消費意識顯著增強。浙江省“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要求進一步增強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水平,實施“四提升四覆蓋”工程,基本建成“全覆蓋、高水平”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
2.3.2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過程目標
"過程"是指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階段。參考學校體育目標體系我們得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過程目標主要包括群體組織建設目標、運動競賽目標等。這些過程目標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見表1、表2)。
2.3.3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條件目標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條件目標主要包括管理條件目標(見表3)、社區體育指導員條件目標和體育設施條件目標。這些條件目標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基礎(見表4)。
2.3.4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效果目標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效果目標包括體質健康目標、體育態度培養目標、體育人才目標及體育科研目標,其中體質健康目標是核心內容。這些目標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動力。效果目標的實現是對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過程目標、條件目標的肯定,也是實現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總目標的基本要求。“十三五”期末,江蘇、福建、浙江都制定了相應的效果目標:江蘇省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3%以上,福建省國民體質合格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浙江省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1%以上。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總目標、條件目標、過程目標、及效果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2.4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內容體系
2.4.1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組織管理體系模型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建設是兩者聯動發展的核心內容,學校、社區都有各自的體育組織體系,但學校在體育組織機構的設置上更加完善,在策劃、組織、開展體育活動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人才,能為社區開展各類體育活動提供咨詢、組織等服務,部分社區成立了學校、社區聯系會議。在對江蘇、福建、浙江部分地區調查后發現都沒有建立兩者聯動發展組織管理機構。由于缺乏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學校、社區的體育設施、體育指導人員、體育信息等體育資源就無法共享、無法統籌利用,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體育活動無法統一協調及管理。因此,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就顯得格外重要,它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保障。
構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組織管理體系模型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要堅持“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的理念。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是推動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單靠學校和社區是無法推動的。所謂政府主導,是要通過政府立法或制定相關政策把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聯動發展、聯動發展的管理體制、操作方式等確定下來;所謂市場調節,是指二者的聯動發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要實現二者聯動發展,以市場調節的方式來優化學校、社區體育資源。(2)構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管理、工作機制。設立一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相結合的管理機構,管理、調配各種體育資源,協調處理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在聯動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機構成員以政府主管部門、學校、社區及居民代表為主,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學校、社區的權利和義務等。(3)發展學校、社區以外的第三方組織,通過培養類似協會、俱樂部性質的組織來策劃,實施具體活動。打破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各自發展的隔閡,實現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組織管理體系模型(見圖3),以學校體育組織管理機構為中心,發揮政府的媒介作用,將社區健身組織管理機構與學校體育組織管理機構聯系起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可以命名為學校、社區體育運動委員會。其成員由學校體育組織管理機構、社區健身組織管理機構、政府相關部門代表為主構成,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發展管理體系的領導、決策、組織、籌措和協調機構。學校、社區體育運動委員會要建立相應的工作章程、規章制度、激勵制度等,明確學校、社區的權利和義務。委員會下設組織部、策劃部、保障部、信息服務部。
2.4.2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服務保障體系模型
在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組織管理體系模型過程中,我們還要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的服務保障體系模型。在各項體育服務保障要素中體育設施、體育指導員、體育信息、體育經費、安全機制是五大主要要素。
體育設施是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發展的基礎。“十二五”時期,全國各地體育設施條件都得到一定的改善。浙江省第六次體育普查報告顯示(表3),全省共有體育場地124 900個(不含鐵路系統和軍隊系統),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22.73個,人均擁有體育場地面積1.48㎡。截止2015年底,浙江省已建成國家級健身活動中心13個,省級18個,鄉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393個,建設健身步道3 500余km,所有社區和行政村都有體育健身場和健身點,但隨著體育人口的快速增長,對運動項目的設置及運動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需要更多的體育活動場地及更高水平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體育場地設施的匱乏是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瓶頸,學校擁有較完善的體育設施資源,除正常教學訓練外大都處于閑置狀態,應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資源,緩解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現狀,做到二者資源相互有效利用,真正做到學校體育資源的整合及社會共享[10]。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還顯示,在全國體育場地中教育系統管理的體育場地66.05萬個,占38.98%,場地面積10.56億㎡,占53.01%。 由此可見,促使學校體育設施向居民開發,是目前解決我國群眾體育場地不足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各地區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鼓勵學校對外開放學校體育設施。以江蘇部分地區為例,蘇州市在2014年發布了《蘇州市中小學學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方案》,方案要求2015年轄區內對社會開放的學校數達到中小學總數的80%;無錫市通過“補貼+保險”的模式,2013年起,每年安排500萬用于支持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常州市2013年出臺《進一步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補充實施辦法》,辦法明確了對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的學校,每年政府給予專項補貼等,推動更多學校向鍛煉者敞開校門。截止2016年底,蘇州市90%的中小學對外開放,100%的高校對社會開放;無錫市95.47%的中小學對外開放,100%的高校對社會開放;常州市222所中小學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高校100%對外開放。可以看出,各地區學校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但是在開放時間、項目等方面還要統籌安排,滿足不同鍛煉習慣居民的健身需求。通過調查發現,居民鍛煉時間以周一至周五(早上6點到7點,晚上6點30到9點30),節假日以下午為主,鍛煉的項目以各種舞蹈、太極、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項目為主。
體育社會組織、體育指導人員是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發展的保障。統計表明,“十二五”期間,江蘇省體育社會組織網絡進一步健全,全省共有縣級以上體育社團3 237個、各類體育俱樂部11 653個、團體會員15 000余個、個人會員170萬余人。社會體育指導員24.4萬人,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0人,建成市級以上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70個,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實現全覆蓋。雖然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數均高于全國水平,但是隨著人民對運動項目、運動質量、體育文化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存在傳統項目指導員過剩,指導員類型單一,新興項目、高水平指導員短缺的現象。目前學校體育正在進行改革,名族傳統體育正逐步走向校園,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受聘到學校授課,真正做到優勢資源互補。因此,要進一步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質量,可以鼓勵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體育科研人員參與公共體育服務,滿足不同體育需求的人群,建立完善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體育信息服務是實現“學校、社區”體育資源信息共享的重要媒介,包括體育硬件設施、體育師資、體育文化信息及體育賽事等。體育媒介的宣傳可以迅速讓人們了解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有利于加快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進程,進而推動社區體育發展,促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調查顯示,學校體育的宣傳工具以廣播、各級體育組織活動、校報、校內直播平臺為主,社區體育的宣傳工具包括健身書刊、報紙宣傳、電視節目以及網絡平臺,宣傳工具呈現多樣化,但是宣傳的力度還要加強。兩者建立聯動信息服務可以優勢互補,通過聯動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可以及時的公布體育活動項目、體育比賽信息、體育活動時間等。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服務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學校與社區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共同發展。
體育活動經費是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發展的前提,是上級部門對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支持,也是各項活動得以具體實施的保證,用好用活體育活動經費是各項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十二五期間”,群眾體育經費主要以行政經費為主,以無錫市為例,第六次無錫體育普查結果顯示,全市累計投入120億元,其中財政撥款811 777萬元,體彩公益投入30 637萬元,自籌312 514萬元,社會捐贈5 074萬元,其他64 405萬元。由此可見,上級行政部門對群眾體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學校體育經費來源包括學校撥款、贊助費用、比賽冠名費等,主要用于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校內外比賽、科研等方面。學校體育資源可以助力社區體育的快速發展,但是與社區體育共享學校體育資源后產生的設施維護費,指導費該如何補償呢?介于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應以行政撥款為主,在增加體育開支的同時,要調整經費支出結構,社區向學校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同時通過冠名、贊助的形式積極籌措、吸引社會資金,逐步實現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經費主要由政府出資為主到政府撥款、社會籌辦為主的轉變。這樣可以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
安全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相伴而生的。安全機制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學校要向社會敞開大門,共享學校體育資源。那么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分為學校安全預防機制和安全應急機制。學校安全防范機制是在安全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學校對外開放體育場館實際工作,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強化防范措施,完善學校安全的相關規章制度;安全應急機制是為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而建立的應急機制及人員疏散辦法,可以通過廣播、張貼公告、網絡來讓體育鍛煉者知曉。具體措施可以購買學校體育設施專項保險、引入保險制度、安排專業體育指導員值班、安保人員巡邏等。
2.4.3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模型
體育科技人才是指能揭示體育活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體育領域中做出較大貢獻的人[13]。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體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社會體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4]。江蘇省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社區體育指導員達到28.46萬名,每萬人擁有3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標。結合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人才培養實際,其主要內容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體系的構建,形成以具有體育指導員證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體育教師、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專業學生參與的社會體育指導服務隊伍。據調查,“十二五”期末,江蘇省每萬人擁有30.9名社會體育指導員,距“十三五”全省每萬人擁有3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標還有差距,因此,要在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同時加快與學校體育人才資源的共享。
結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首先,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其次,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廣大教練員、運動員、體育教師、體育科研人員等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充實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第三,設立學校、社區體育人才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及時發布體育指導員及學校體育人才信息,居民可以通過平臺選擇自己合適的項目及指導人員。第四,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體系,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培訓等各項服務工作,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在體育活動中的指導地位,為其開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第五,積極發展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讓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制定該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標準,按職業照標準嚴格開展技能培訓及鑒定工作,做到社會體育指導員持證上崗。
3 結語
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既能解決目前該地區社區體育發展中體育設施缺乏、體育文化氛圍欠缺等問題,又能通過這個平臺達到及時更新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加速體育教學改革,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體育人才的目的。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構建是在目前社區體育、學校體育發展的基礎上,從聯動發展模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四個方面進行構建,但它不是固態的,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聯動發展模型也將不斷完善、健全。
參考文獻:
[1] 從群,呂偉.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及關系——學校與社區共建體育俱樂部研究之三[J]. 體育文化導刊,2007(6):68-71.
[2] 黃志豪,朱曦.大學體育教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融合[J]. 學術交流,2013(A1):229-231.
[3] 程慎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發展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0(4):96-99.
[4] 趙妤.試論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深度融合[J]. 體育文化導刊,2009(8):29-32.
[5] 張巧玲,張文魁.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關系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2):94-96.
[6] 吳隆基. 社區體育文化建設與高校體育資源協同發展的戰略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2012(A2):303-305.
[7] 李柏辰,胡振東.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結合[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4):73-76.
[8] 董新軍,易鋒.蘇南小城鎮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構建[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2):17-21.
[9] 鐘霖,瞿靜,杜春龍,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發展探析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7):895-897.
[10] 駱映.論學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共享[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 094-1 095.
[11] 湯際瀾.國外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6):641-646.
[12]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13] 徐峰,沈永輝.淺析體育科技人才結構,把握體育人才培養方向[J].安徽體育科技,2005,26(2):17-19.
[14] 邱世海.全民健身視角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2015,36(6):75-76.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Model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LIU Jiang, YI Feng
(P.E. Dept.,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data investigation and model building, carries on the design of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model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 goal system and content system of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linkag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linkag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Key words:school sports;community sports;development model;target system;content system
責任編輯 祁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