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渝瀾
【摘 要】本文通過對5—6歲幼兒采取自然觀察法來獲得大班幼兒與同伴交往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本研究將大班幼兒的同伴交往策略分為四類,分別是協調策略、順從策略、支配策略及逆反策略,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使用協調策略的次數最多,且協調策略的有效性最高,其次依次是順從策略、支配策略、逆反策略。在對案例進行分析后,發現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所產生的結果往往也是不同的。針對大班幼兒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和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些促進幼兒同伴交往的建議。
【關鍵詞】大班幼兒 同伴交往 交往策略
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比較關注的一個領域,綜合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將已有的研究成果概括為以下幾類:(1)對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種類的劃分。(2)對幼兒同伴交往策略運用結果的研究。(3)對幼兒同伴交往策略運用的原因分析。同時,根據皮亞杰對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的劃分,大班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特點是既可以反映事物的客觀邏輯,又能直接感知事物的形象。所以,大班幼兒在運用交往策略時,一方面能夠理解同伴的需要,盡可能用最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受“自我中心”意識的影響,當自己和同伴有同樣的需求時,經常會因為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選擇不恰當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實驗法,很少采用自然觀察法,因此本研究決定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自然觀察法對大班幼兒的同伴交往行為及策略選擇進行研究。
結合許多案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大班幼兒的自我意識已經很強,社會交往能力也有了一定發展。在同伴交往中,當幼兒采取協調、順從等考慮他人感受和利益的策略時,較容易解決問題,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教師影響幼兒的性格形成及行為養成,當老師表現出積極、陽光的行為時,能有效的幫助幼兒自主學習以禮貌、協調等方式來解決與他人交往中的問題,而如果教師經常表現出消極、負面的情緒時,對幼兒的情緒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影響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選擇。比如老師需要小朋友幫忙拿個東西時,老師會說“請你幫我拿一下蠟筆,謝謝!”兩位或多位小朋友爭奪同一件物品時,老師會引導,“這個東西是XX先拿到的,其他人想玩的話是不是應該跟XX商量呢?”在老師們的滲透下,這個班級的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出現問題時,經常選擇協調策略來解決問題。但是根據皮亞杰對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的劃分,大班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特點是既可以反映事物的客觀邏輯,又能直接感知事物的形象。所以,大班幼兒在運用交往策略時,一方面能夠理解同伴的需要,盡可能用最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受“自我中心”意識的影響,不太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當自己和同伴有同樣的需求時,經常會因為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選擇不恰當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而當幼兒采取“逆反”策略時,已經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比較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逆反策略的有效性最低,大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選擇與其認知發展水平有關,兒童對攻擊性行為的認識和對情境信息的識別是影響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的主要認知因素。大班幼兒認知有限,因而經常出現誤解他人而采取攻擊性行為,當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出現問題時,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不當的同伴交往策略,招致同伴的反感甚至是對抗性行為,從而導致交往受挫。
針對觀察研究中發現的大班幼兒同伴交往存在的問題,我們做了一些研究和討論,并給出了以下建議:
1.建立良好的促進大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運用的環境
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地方,從早晨入園到下午離園,幼兒每天有大量的時間是在幼兒園和同伴一起度過的,因此幼兒園是幼兒同伴交往的主要場所。作為一名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幼兒創設同伴交往的環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樹立與人交往的意識并產生相應的交往行為,提供運用同伴交往策略的條件。教師應依據自己的教育觀、能力、教育教學進程為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
2.發揮角色游戲的獨特價值,提高幼兒同伴交往策略運用的能力
角色游戲是指以角色扮演為手段,通過模仿、想象等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角色游戲是幼兒園比較常見的一種游戲形式,對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再現現實生活情景,通過扮演角色與同伴發生互動,有利于增強幼兒的協商意識和協調能力,也能通過感受對方發出的令人不適的交往策略,改善自己的交往策略。
3.加強對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培養
童年時期,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很多能力也都處于能力發展的敏感期,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里所有人的寶貝,家中父母長輩的關愛使得他們養成了樂意接受別人的饋贈卻不愿分享的行為。針對這類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來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慢慢弱化自我中心意識,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4.家園合作,合力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策略運用的能力
幼兒園可以通過講座、家長會等集中輔導的方式來轉變家長關于同伴交往方面的觀念。例如,在家長會時向家長介紹此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育目標、教育方式,幫助家長理解幼兒教育,并承擔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責任。另外,教師也應該在課后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及時把幼兒在園的一日情況反饋給家長,針對發展中的不足點與家長進行討論,共同制定促進幼兒發展進步的策略,家長也要及時把孩子在家的表現反饋給老師,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改正其不良行為。
【參考文獻】
【1】高麗.4-6歲幼兒同伴嬉戲行為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
【2】周麗華.游戲情境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的初步發展【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3】李楠.角色游戲對大班幼兒同伴交往策略影響的實驗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1
【4】李春麗.5-6歲幼兒同伴交往問題解決方式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
【5】李偉偉.城鄉4-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調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