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薇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書本中的資源,重視小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走近文本內容、借助表達方法、搭建練筆平臺三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以期能立足教材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言語訓練,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言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承載著對學生全方位言語訓練的使命。在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對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學生走近文本,掌握語言規律,使學生真正學習語言,體會語言的無限魅力,從而更好的完成運用語言的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緊扣教材,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語言、內化語言呢?
一、走近文本內容,奠定言語能力發展基礎
語言是聽說讀寫的基礎,感知文本信息,提煉文本表達的主要內容,正是培養學生言語能力的第一步,也是促進閱讀教學能夠得以深度發展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語言、內化語言,掌握語言規律,體會語言的無限魅力,更好地運用語言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船長》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學習課文的內容,尤其是語言文字背后的豐富情感,通過作者高超的寫作策略去感受主人公哈爾威的偉大形象,:當災難發生時,借助人們慌亂的情境展現哈爾威的臨危不亂,借助先前的“不可開交”與后來的“井然有序”所形成的對比,凸顯哈爾威作為一個船長的非凡控制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語言,在想象中再現作者描繪的場景,并在情感驅動之下,展開深入品析,真正走進文本語言所營造的特定精神中,從而在場景變化中走進文本的內蘊世界,感受人物精神的不同維度。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教材積累和運用語言,探尋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品讀文本語言的亮點,使學生全面感知文本內容,在吸收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內化語言,從而感悟文本語言的深刻內涵。
二、借助表達方法,積蓄言語能力發展力量
感知文本信息、提煉文本內容是基礎,但不是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言語形式,即“怎么說、怎么寫”。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文章的表達形式,進行合理有效的設計,進行言語訓練,發展表達能力 ,借助言語形式和寫作策略,幫助學生積蓄言語能力發展力量。
以《三顧茅廬》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著名故事,講述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但是,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僅僅將教學焦點停留于劉備對諸葛亮的拜訪之上,課堂教學戛然而止的話,那么這樣的教學往往存在于局限性,這樣的認識也只會停留在文本內容的淺顯層面上,對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談。其實,除了內容,這篇文章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比如以一系列動作去展現人物的品質、人物言行的鮮明對比、環境描寫等,這些習作方法都是值得學生去模仿借鑒的具體體現。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邊讀邊圈出描寫劉備的一系列動作,將劉備的言行與張言的言語進行對比,想象當時的情境,感知如此表達的效果。最后,開展小練筆:想象當劉備二顧茅廬卻不遇孔明時,他是如何所感所想的,又會寫一封怎樣的信留給諸葛亮呢?這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人物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也能將劉備的一番誠意和仰慕之情通過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而表達出來。
深入解讀文本,借助具體的事例,把握表達形式 ,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寫作技巧,最后學生動筆行文才會有創意地表達,發展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三、搭建練筆平臺,促進言語能力全面發展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不管是聽讀,還是說寫,都需要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學習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如果對好詞佳句、作者獨具匠心的謀篇布局等視而不見,學而不仿,那么就吸收不到一點精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借助閱讀課為學生架設練筆的橋梁,為學生打好讀寫能力的基礎,促進言語能力全面發展。
例如,課文《大江保衛戰》與《天鵝的故事》,都運用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去關注和明晰點面結合的方法,然后通過課件設置拔河這一具體情境,讓學生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實踐練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指導者的角色作用,而只不僅僅只是一個任務的布置者,否則,學生就無法真正去領會“點面結合”兩段文字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信馬由韁的練筆,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場景,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體悟,以整體的視角關注場面,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詳細描寫,從而掌握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可見,依托教材文本搭建練筆平臺,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掌握點面結合這一寫法的精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為學生言語能力的提高而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應立足課堂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訓練,根據文本內容精心設計,增強練筆練說意識,不僅有利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深處,有所收獲,有所體悟,也能使學生接受語言的熏陶,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在無形中積累語言,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鳳春.以生為本,構建促進兒童發展的課堂【J】.小學語文教學,2016(11)
【2】陸葉.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J】.現代教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