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美華
【摘 要】語文作為國學,是所有學科理解和學習的基礎。而小學語文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在最近的高考改革中,語文的重要性也凸顯出來了。為了更好地教學生學好小學語文,讓學生愛上語文,我們研究了傳統語文的成功教學方法,并且也掌握了漢語文的學習規律。在背誦、默寫等學生們不喜愛的環節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興趣,讓語文的學習變得簡單。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方式方法 重要性 意義
學習漢語文,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有些缺陷的,能夠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不能很高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們必須結合傳統教學方式,再加以創新,取長補短,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就是聽別人說,說自己的,看別人寫的,寫自己的。因此,在培養學生學習意識上,我們要注重聽說讀寫。老師的教學重點也要偏向于學生的薄弱處。在此,關于在小學語文課上怎樣選擇好的學習方式問題的探討,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學習語文的基礎——吟誦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的語文課堂上老師習慣于“滿堂灌”,這種教學方式破壞語文文字的韻律。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采取的死記硬背,其實對于死記硬背知識點來說,有效的課堂或課外有感情的吟誦,更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學習漢語文的基礎就是幫助學生有感情地將文章讀順、讀懂。有了這個基礎,學習語文將變得事半功倍。著名的特技語文教師于永正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把課本讀懂。”因為對于語言學科來說,語感很重要。而且吟誦的過程也是詞語積累的過程,因此學好語文必須利用好吟誦朗讀。在吟誦中體會理解,進而提高閱讀、寫作的能力。在傳統的語文學習中,讀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宋代的教育家朱熹先生就曾說過:“讀的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可見吟誦朗讀的重要性。“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吟誦不僅局限于課內文章,許多課外經典也可吟誦欣賞陶冶情操。
二、學習語文的核心——背誦
中國的傳統語文教學方式強調多背,借助著名教育學教授鄧治安先生的話:“背誦有規范語言、積累語言材料、積累篇章、幫助理解有益寫作、積淀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等多方面的意義。”表明學習語文的核心在于背誦,以往的教育經驗也證明:加強背誦,是學習語文這門課的先決條件。在古時,科舉制下的文人墨客想要金榜題名,就必須將《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等經書倒背如流。可想而知背誦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背誦,沒有文學,中國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可能就無法傳承。現時代的我們也無法領略唐詩宋詞元曲的風采。背誦是朗讀的延伸和升華,背誦的前提是能帶入感情地將整篇文章讀順讀熟,這樣背誦起來也會事半功倍。背誦的過程也是積累的過程,將他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在我們進行寫作時就能引經據典,提高我們的文學涵養。因此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從朗讀背誦入手,對于背誦的文章,最好能加以默寫鞏固記憶。
三、學習語文的靈魂——閱讀
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都說知識是海洋,那語文的學習就是幫助同學們暢游的小舟。而閱讀在其中就是撐舟的船槳,我們必須不斷的閱讀,汲取新的知識,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走得更遠更深。在很多對十佳少年的采訪中,都能看到這些孩子提到閱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在于日積月累。但只要堅持每天閱讀,積少成多,其成就和效果也是很顯著的。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學生的堅持和老師的監督。閱讀不僅有助于學習,還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描繪美好世界的書籍和其中擁有美好品格的主角,很容易感染學生的內心。比如閱讀魯迅先生的書時,會被他吶喊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讀李白的詩,會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折服;讀冰心的散文集時,會被她不向命運屈服的意志所折服。閱讀,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寫的欲望。因為在看到題材時,就能發現思如泉涌,寫起來自然有信手拈來的感覺,寫出來的文章大多內容充實,而且有深度。詩仙杜甫曾吟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靈魂。培養閱讀的習慣至關重要,一個好的習慣能夠伴人一生,使人受益匪淺。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因此博覽群書不僅有助于學習,還能開闊眼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結 語】
對于學生而言,要學習好小學語文,不僅是為以后的中學學習打好基礎,也對其人生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文學素養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外在氣質,也可以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學語文的學習不僅關乎著小學的成績,在高考語文改革的時代下,學生和教師都應該從改善小學語文學習的方式方法開始以應對新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把閱讀變成“悅讀”【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11)
【2】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主旋律【J】.新課程(小學),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