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俠 王德強 周炳臣
摘 要:當前,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應用型工科院校到底如何培養人、如何突出“應用型”,本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對應用型工科院校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應用型;工科院校;實踐教學;多元創新
作者簡介:王俠,河北水利電力學院基礎部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圖學;王德強,河北水利電力學院組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信息管理;周炳臣,河北水利電力學院科技處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科技管理。(河北 滄州 06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規劃項目“應用型工科院校在校生實踐教學多元創新的對策研究”(編號:GH161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9-0079-03
近幾年,無論是本科院校轉型還是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在努力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辦學模式,力求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地立足地方服務于地方經濟。教育必須服務于社會,教育資源必須按照社會劃分的各個專業領域的需要實施配置,滿足不同崗位群的需要。工科即“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應用型工科院校培養出來的應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能夠解決工程難題的工程師。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特色,相對于研究型的本科教育,實踐教學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針對應用型工科院校到底如何培養人、如何突出“應用型”,筆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給出了一些可行性解決對策。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未正確把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度。應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專科層次教育,必須有相對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要考慮學生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和就業后的創新創業發展;又區別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必須有過硬的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真正能夠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有能力破解行業技術難題。怎樣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的度,才不會偏離到研究型或高職型,是教學實際中的難點。
2.實踐教學體系中缺少創新性、綜合性實踐形式。雖然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學體系中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但相當一部分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內容和結構上還是分散、孤立的,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應充分體現工業界與教育界的有效銜接。目前強調校企結合、產教融合,但在實際操作中大多以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企業簽訂校外生產實踐基地、訂單培養、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等形式體現,且多在專業課階段,實踐的范圍和形式還應拓展。
3.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存在理論型教師多、工程型和技術型教師少的結構性不合理現象。目前高校引進人才大多是剛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缺少工程實踐經驗。盡管應用型本科院校強調雙師素質,制定了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的制度,但大多也是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而流于形式,不能深度參與,研發、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
二、創新實踐教學思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為應用型工科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指明了努力方向,CDIO 工程教育模式為應用型工科教學提供了模板。“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項目,其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師后備人才。“卓越計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企業的深度參與;二是按照企業標準培養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明確了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 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行(Operate),是以產品研發到產品的運行、維護和廢棄的全生命周期為載體,建立一體化的相互支撐和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方式學習工程。
1.交叉融合統籌安排,創建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實踐環節的相互配合、協調運作,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合理配置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并進行整體設計,拓展實踐教學領域,創新實踐教學形式,構建課程間相互交叉融合、相互滲透的實踐教學體系。CDIO 工程教育模式為應用型本科教學提供了模板,以實際工程項目設計為主線統籌安排整體規劃,解構學科和知識體系,構建新型實踐體系。實踐體系主要由三級項目構成:一級項目包括本專業的核心實踐課程和設計,從基礎設計、專業設計到工程設計,貫穿于整個本科教學;二級項目是基于課程群模塊的綜合性設計,有效地把相關課程結合在一起;三級項目根據課程教學自身的特點和需求,設立一些簡單的、規模小的實踐項目來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加強實踐教學,不是簡單地增加實驗、實習、實訓,不是把各實踐環節簡單堆砌起來,從始至終要有核心,要解決好課程與課程之間如何實現良好的配合與銜接的問題。實踐環節的設置應從入學就開始,比如專業認識實習,在整個實踐體系設置中是一個重要環節,大多是在學生學習了部分專業課程之后進行。但是通過調查發現,由于大一通常開設的是基礎課程和少部分的專業基礎課程,很多學生在大一階段并不清楚自己的專業領域和未來發展,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應在大一入學時就進行專業認識實習,直接把學生帶入行業領域和未來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從入學就明確大學四年應該學什么,將來能干什么,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認同感和事業成就感,讓學生盡快對未來工作崗位建立感性認識,盡早確定較為清晰的專業發展方向,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專業認知基礎。
2.重組理論課程內容,加強課內實踐,著力體現應用。拓展實踐教學領域,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多途徑、多形式、多樣化地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性不僅僅體現在實驗、實習、實訓,也不僅僅體現在專業課程中,實踐應滲透到整個專業課程體系的角角落落。要改變對實踐教學理解上的思維定式,很多課程都含有實踐教學的內容,任何教師都可以在各自的教學中充分發掘課程中實踐教學含量,采取恰當的方式組織和開展實踐教學。目前,應用型本科課程內涵建設不足,需要完成從學術邏輯體系向技術邏輯體系的轉變,改變傳統課程學科化、體系化過重的問題,明確專業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緊密對接,創新實踐教學形式,深入推進課程的應用型改革。切實通過教師的參與度、學生的獲得感推動課程建設。針對整體的專業課程設置,讓每門課程都凸顯工科應用性。特別是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如工程圖學課程教學,按照卓越計劃,培養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制圖是設計思想的表達,應該改變其僅僅是一門課程講授的傳統思維,將專業的設計能力和設計理念融入工程制圖的課程內容講授中,在課程中設計更深入的、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的實踐教學環節,從單純的工程制圖向應用型創新型設計能力方面進行培養和提高,將企業的需求與工程教育緊密結合,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3.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應用型工科教學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學時數的比例以1:1為宜,在確保實踐教學“量”的同時,更要保證實踐教學的“質”。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項目化培養模式、教學任務工作化、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并獨立完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應用型工科院校教學要做到學術性與職業性結合,不僅要傳遞“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決未來崗位中“怎么干”的問題。鼓勵師生從實踐現場中發現各種問題帶回課堂,作為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討論,結合專業理論知識與前沿技術,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索性實驗與創新性技術研發。
4.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這主要是通過內部培養和“引企入教”兩個途徑。“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師,首先得有過硬的工程實踐經驗和創新力。應用型本科院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功底、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要有敏銳的嗅覺,實時關注工業界實際動向、學科前沿,及時吸納前沿知識和前沿技術;定期去企業實踐鍛煉,深度參與企業生產活動,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并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參加科研工作,尤其是開發橫向課題。同時,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參與學校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實習實訓,高校和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促使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召開專業論證會和企業校園招聘會,傾聽企業專家意見,通過深入溝通,將企業對人才和技術的需要納入培養計劃。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創新實踐基地,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把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接合在一起,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共贏。
參考文獻:
[1] 顧佩華,等.CDIO在中國(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 顧佩華.從CDIO到EIP-CDIO——汕頭大學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 魏兆勝.對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戰略思考[J].中國冶金教育,2009,(5).
[4] 郭長虹,等.構建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CDIO的工程圖學教學體系[J].圖學學報.2014,35(1).
[5] 勞士健.新時期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7,(12).
責任編輯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