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雯 王東梅 鐘威
[摘要] SWOT分析是將企業的內部分析與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結合起來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態勢分析法。該文利用SWOT分析,分析了我國新媒體在線醫療社區在運行過程中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遇和威脅。通過分析構造SWOT分析矩陣,提出切實合理的分析策略。
[關鍵詞] 新媒體;在線醫療;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3(c)-0151-03
國內互聯網醫療自2014年爆發式的發展以來,在線醫生、患者注冊人數也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在線醫療平臺提供的醫患交流形式、經營模式、轉化服務等方面都與傳統醫療服務有異[1-2]。該文旨在對在線醫療社區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對其發展優勢、發展劣勢、發展威脅及發展機遇的分析,結合SWOT模型提出切實可行的對應策略。
1 背景分析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中國網民數量為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2016年度中國網民的網絡使用率較高的幾個領域分別為即時通信、獲取信息、網購、網絡娛樂、在線支付等,互聯網醫療的使用率由2015年度的22.1%增長到2016年度的26.6%,新增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4 265萬人[3]。隨著在線醫療社區的不斷發展,一批優良的在線醫療社區開始逐步被患者群體所接受,如好大夫在線、120健康網、春雨醫生、微醫等等。
2 我國在線醫療社區現狀的SWOT分析
2.1 優勢
①效率的提升。在傳統醫療模式下,患者的就醫活動發生在同一時空環境, 一名醫生同一時間只能面對一名患者。同時,“看病難”一直是侵擾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頑癥,患者就診時長與消耗的時間成本不成正比,這是醫療供需失衡造成的客觀不公[4]。
通過在線診療,患者在線提供自身患病信息,可以快速通過互聯網平臺技術匹配合適醫生,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詢服務。另一方面,在線診療打破了醫生傳統的診療模式,醫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互聯網為患者解決就醫問題,據文獻報道,大約50%的平臺診療服務發生在常規的工作時間之外[5]。
②共享的醫療信息成為健康科普的一部分。醫生通過網絡對患者進行診治過程中,在網絡上留存的醫療信息往往成為健康傳播的一部分,對患者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健康宣教作用。
當前我國年就診人數數量龐大,據《2016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數為79.3億人次,比去年增加2.4億人次。因此,在群眾中普及健康知識、加大健康傳播力度、提高“治未病”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網絡與醫療相結合的大趨勢下,公眾可以更加規范、有效、便捷地獲取健康知識,未來發展前景符合社會期待。
③打破了的時空局限。傳統的就醫模式被打破,就醫更加方便快捷。患者通過網絡可以足不出戶獲取醫療信息,得到醫生的診治,或者提前預約手術、專家,減少了患者的時間成本,提供了就醫的便捷通道。
2.2 劣勢
①患者的隱私顧慮。隨著“互聯網+醫療”為患者就醫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但也增加了就醫信息的不安全性。患者在在線診療平臺上就醫,往往會對自身的“敏感”信息是否被合理保護而憂心忡忡,在線診療平臺如何切實保護患者的個人信息應備受關注。
研究表明,醫療信息的敏感程度對患者在線主訴個人信息有負向影響[6],為實現診療效果最大優化,患者傾向于詳細描述自己的病情,甚至包括既往病史、生活史等敏感信息,越高的回報率越能促進人們的自我披露[7]。如何進行正向激勵,減輕負面效應,是當前在線醫療平臺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作為在線醫療平臺要建立起必要的患者信息分管機制,要將患者信息進行“去敏感化”處理,并采用必要技術手段,確保患者的個人信息安全。
②醫療信息的兼容性。目前我國實體醫院的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體系尚不完善,對于在線診療模式來說更是捉襟見肘,因此,完善檢查結果互認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2010年,國家衛計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但目前收效甚微,線下醫院的檢查結果互認制度仍然受到醫院的“軟抵抗”,究其背后原因,仍然與醫院經濟利益與醫療風險有關。
③醫患交流形式的改變。在線診療改變了傳統的醫生和患者面對面進行病情交流的模式,僅憑借患者主訴,醫生短時間內無法清晰獲取患者疾病信息,加之無法對患者進行查體,因此,這一弊端是在線醫療所不能忽視的,往往會為診療帶來一定的風險。
2.3 機遇
①網絡環境的優勢與利好政策的支持。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我國共計新增網民4 299萬人,互聯網逐步覆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為醫療發展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環境。
2017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出臺的《“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強調“要構建“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大力推進互聯網健康咨詢、網上預約分診、移動支付和檢查檢驗結果查詢、隨訪跟蹤、健康管理等服務應用。”政府層面相繼出臺相應利好政策,與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相得益彰。
②增加醫生的收入與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部分在線診療提供收費服務,這種“額外”的收入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舊有體制中,醫院對醫療資源和價值分配的壟斷,為醫生營造了多點執業環境。
據一項基于春雨醫生平臺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在線診療平臺中,三級醫院副主任醫師和主治醫生更愿意回復患者問題,而主任醫師與住院醫師則相反[8]。利益格局向這類醫生群體傾斜,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專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面,也形成了對這類醫生的激勵效應。
③社會環境的迫切需求。當前我國社會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民眾的健康素養也在日益增強。這為互聯網醫療帶來了新的契機。患者在線與優質醫療資源進行溝通,避免了“全國人民上協和”的局面,其在線下提供了預約轉診的、門診信息查詢、預約專家手術等服務,建立了患者與上級醫院之間的便捷通道。
2.4 挑戰
①醫療體制的束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我國人口結構的改變,醫療體制的弊端也日益顯現。現在有相當一部分醫生不認可甚至堅決排斥醫療是個服務行業,也缺乏服務意識[9],導致醫患矛盾叢生。醫療資源得不到有效的流動,導致醫院機構龐大,一方面醫生缺口大,一方面水平高的醫生往往難以脫穎而出。
互聯網平臺要建立相應的績效考核機制,鼓勵醫生積極參與在線診療活動,并建立相應獎勵體系。同時建立有效的聲譽激勵機制,讓優秀的醫生能夠吸引更多的患者,自身形成良性循環,對其他從業者形成正向反饋。
②不完善的醫療價格體制。在線醫療平臺上出現的醫療費用基本上以患者自費的形式進行支付,如果要將我國的互聯網醫療產業做強做大,勢必需要探索互聯網醫療與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支付的對接制度。
我國醫療體制長期對醫生的人力資本選擇忽視,造就了“以藥養醫”的畸形商業模式,本質上還是增加了患者的就醫負擔,加劇了醫患矛盾的產生。因此,互聯網醫療與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的對接是勢在必行的,這不僅為醫生個體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為醫療注入市場經濟機制,讓醫療供方擺脫僵硬的價格監管體制,使真正的優質醫療資源得到流動,對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③移動互聯環境下的執業風險。《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醫生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那么基于互聯網的診療平臺是否符合我國現行規定的醫師執業地點的要求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線醫療平臺不屬于醫療機構的范疇,醫生在互聯網平臺上沒有處方權,醫生通過互聯網在線診療平臺為患者進行診治的行為可以看做是游走在法律邊緣,如果出現醫療糾紛,醫生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維護,存在一定的執業風險。
因此,多數線上診療平臺應積極尋求線下回歸,線下的醫療機構是基礎,并且在線診療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內有序發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3 結論
我國在線診療平臺目前的發展狀況可謂是優勢與劣勢并蓄、機遇與挑戰并存,見表1。
通過SWOT分析結果得知,我國當前在線醫療社區主要的問題在于缺乏宏觀層面上規劃與相應的準入制度與監管體制,因此“改制”是關鍵。出臺相應法律法規,提供可靠政策保障是根本。當前我國也在積極通過醫改方案優化全社會就醫體系,其中人事體制的改革是本質,不能實現“自由執業”,也就不能為在線醫療提供優質的人才支持。同時要加強信息的互通共享,完善網絡安全體系,促進在線醫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邵雙,劉芬,袁玉婷,等.我國在線醫療信息服務平臺現狀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7):162-164.
[2] 李洋.在線醫療社區醫生貢獻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
[3]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
[4] 張利利.基于精益六西格瑪的醫院就醫時間優化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1.
[5] 朱恒鵬,杜創,付明衛,等.建立在醫療和教育領域推進移動互聯網服務的制度環境[C]//北京: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2017:39-46.
[6] 李裕廣.在線醫療社區患者醫療信息共享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15.
[7] Jung Z,Heng C S,Choi B C.Research Note-Privacy Concerns and Privacy-Protective Behavior in Synchronous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3,24(3):579-595.
[8] 馬聘宇.在線醫療社區服務利用及轉化研究—以好大夫在線為例[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11):70-73.
[9] 朱恒鵬,姜天一.互聯網醫療的痛點分析[J].中國衛生,2015(5):18-19.
(收稿日期: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