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要] 目的 研究心內科護理管理中精細化管理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200例心內科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86名護理人員同樣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名,對照組實施一般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精細化管理。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工作質量。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人員在護理質量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心內科患者的護理工作,實施精細化管理方式,能夠提升護理人員工作質量,減少意外事件發生率,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進一步研究并推廣使用。
[關鍵詞] 心內科;護理管理;精細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a)-0056-02
心內科中多數患者為危重患者,患者病情比較復雜,變化也比較快,加上對這一疾病的介入技術發展較快,因此對于護理工作的要求比較高。精細化管理主要是以“精細、細致、深入、規范”為特征的,屬于一種全面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從粗放型管理逐漸向集約化管理方向發展的,其屬于系統從系統經驗管理逐漸向著現代科學管理方向發展的產物,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管理目標,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對業務流程進行優化,進而提升整體管理能效。該研究選取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200例心內科患者和86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收治的200例心內科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86名護理人員同樣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名,對照組實施一般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精細化管理。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患者年齡在20~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3.2)歲。護理人員中,男性2名,女性84名,護理人員年齡在24~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3.6)歲。兩組患者和護理人員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對護理工作采用傳統管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式和傳統護理管理模式基礎上,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主要內容如下所示。
①對心內科護理人員進行精細化管理。對護理人員定期開展心內科相關知識教育,對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護理人員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為心內科患者提供優質化護理服務,此外,護士長要對護理工作實施科學化管理,對各個環節的工作進行精準管理,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充分落實,對潛在危險因素進行科學分析和即時控制,護士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并且進行健康教育。引導患者正確用藥,如果患者病情發生突然性變化,則
及時向醫生報告,及時處理。
②對心內科機械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針對心內科中使用的各種機械設備,如搶救儀器等,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經常用到的儀器是心電圖監護儀、除顫儀和心電圖機等。對這些機械設備進行管理過程中,要求有專門的機械設備對機械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并且定期檢測,從而防止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通過對機械設備的精細化管理,促使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被有效延長。
③對心內科藥物進行精細化管理,要確保心內科中醫護人員之間能夠緊密溝通,通過這種方式,讓相關護理人員詳細了解藥物名稱和放置位置,優先為患者開具本科室的備用藥物,從而促使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有效降低。可以充分提升藥物在配置過程中的使用效率,針對藥品,在心內科中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每個月需要檢查藥品的保質期,防治過期藥物外流。
④進行精細化健康教育,通過注射泵的方式,為患者輸入血管活性藥物,護士長對護理人員工作進行跟蹤調查,針對注射泵的使用,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定,規定內容包含注射泵使用流程,注射泵數量查詢核實、注射泵更換管理辦法等。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進一步加強和心內科患者之間的溝通,注重對細節工作進行深入溝通。護士長要和心內科患者之間加強溝通,耐心傾聽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找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改善。編制心內科疾病相關知識手冊,通過這種方式讓患者對心內科疾病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提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
⑤對交接班進行精細化管理,交接班靈活變通,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晚班和白班人數進行科學調整。要編制相應的交接班記錄表,護理人員對自身日常工作進行記錄,所需記錄的內容有患者的基本病癥,臨床診斷、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等內容。
⑥工作評價的精細化管理,心內科護士長,定期對心內科護理人員日常工作表現進行評價,評價的具體內容有護理人員文件的書寫情況、對患者健康教育實施情況、對患者病房的管理情況、患者發生意外事故,護理人員的護理情況等。同時為護理人員設置科學可行的獎懲制度,通過這種方式對心內科護理人員進行調動,從而提升護理人員的主動性。
1.3 評價指標
護理質量:急救物品管理,護理安全,病區管理,文件書寫,健康教育合格率。護理意外事件有:墜床,壓瘡,用藥錯誤。同時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研究數據利用 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x±s)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分,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對比兩組護理人員護理工作進行過程中,患者出現意外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患者意外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3 討論
精細化管理注重的是將工作做好做細,要求心內科護理人員遵循“精、準、細、嚴”的原則。精細化管理,主要是將一些相對復雜的事情進行簡化,將簡單的工作變得井井有條,遵循一定流程,最后對定量化的事情變為信息化[1]。這種管理方式是建立在常規管理基礎上的,然后對常規化管理進行延伸,使其進入到關鍵一步。在對心內科護理工作進行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護士長是精細化管理工作計劃的制定者,同時也承擔著執行精細化護理制度的職責,護士長對護理人員進行積極指導,幫助護理人員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從而提升患者對心內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此同時,還能夠節約護理費用,對組織和工作環境進行進一步改善[2]。這種情況下,醫院需要進一步提升護士站的管理能力,定期對護士長進行培訓,從而帶領心內科護理工作走向精細化管理道路。
此外,在實施精細化管理之前,一些流程和規范是借助護理人員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而得出的,在進行精細化管理之后,需對臺賬進行整理,針對注射泵的更換流程進行科學設置,對心電監護報警裝置的設置進行科學規范。在心內科開展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科室中的一級質控是不能忽略的,適當提升科室護理質量在績效考核當中的所占比重,同時設置相應獎懲制度,做到獎重于罰,這種情況下,不但對護士帶來一定約束,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忽視工作的積極性[3]。
該研究顯示,針對心內科護理工作實施精細化管理之后,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提升,護理人員工作質量也有所提升,能夠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心內科患者效果,因此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和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雪飛,李麗杰.簡析精細化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5):105,108.
[2]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年總目次[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 24(24):158-188.
[3] 胡曉青.心內科應用精細化護理管理對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8):77-78.
(收稿日期: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