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姚美英


[摘要] 目的 探究心內科病房管理中采用綜合護理管理的應用效果研究。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5月該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86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管理,對比兩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及基礎護理、感染控制、急救操作、輸液安全等質量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中不安全事件發生率4.65%顯著少于對照組23.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基礎護理、感染控制、急救操作、輸液安全等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內科病房管理中應用綜合護理管理取得的護理效果顯著,使患者治療期間避免和減少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保證了患者的住院安全,同時提高各護理方面的護理質量,值得護理管理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 綜合護理管理;心內科;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a)-0082-02
心內科為醫院重要的組成科室,相對于其他各科室風險較高,是危重患者患者進行治療的重要科室。由于心臟病患者常發病較急,且病情多數復雜,不易察覺,患者常會出現突發疾病,因此,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給予全面、完善的護理,如果對患者的護理不當,將會使患者的治療受到影響,嚴重還會危及生命,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嚴重影響醫院的聲譽[1]。為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質量,使患者在治療期間將風險事件降到最低,應采取全面的護理,從而達到患者和醫護的滿意。綜合護理管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護理質量,使患者能夠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得到最佳的治療[2]。該次通過心內科病房管理中應用綜合護理管理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心內科室患者86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患者。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11~70歲,平均年齡(54.25±3.31)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12~72歲,平均年齡(54.64.23±3.67)歲。對比兩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規劃合理病房布局 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的分配心內科的病房,其主要的目的是為護理人員提供最基礎的護理操作平臺,便于觀察和護理,同時防止病區患者分散化造成的護理差錯,有效預防交叉感染的發生。同時,將相同類型疾病的患者放在同一病室,有利于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有效、針對性的溝通交流,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配合,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3]。此外,應嚴格管理病房環境,設立治療室、護士站及配藥室,使護理體系逐漸完善。可在病區適當位置粘貼警示卡、標示卡,為患者提供完善、全面的護理服務。
1.2.2 建立完善的護理責任制度 科室護士長應做好對整個科室護理的監督,同時根據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患者的病情,為患者分配責任護士,科室施行全面的責任制護理。定期組織科室培訓,其中包括心內科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并進行考核,以了解科室護理人員的素質,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指導。也可采用獎懲辦法,以提高護理人員對工作的積極性[4]。
1.2.3 護理安全隱患的預防和識別 首先,科室護士長應帶領資深護士定期對科室的護理工作進行分析和總結,對于以往發生的醫療事故應詳細全面地分析其發生的原因,總結經驗,制定應急預案,避免再次發生的可能,同時處理醫療事故或糾紛時應指導護理人員進行圍觀和學習,從而使護理人員處理事件應急能力顯著提升。在護理工作中,應積極鼓勵護理人員將護理差錯上報,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并積累經驗。其次,心內科患者多數為保守治療的患者,需要長期采用藥物輸液治療,因此,護理人員應掌握藥物的使用方法及配伍禁忌,嚴格執行三查八對,避免藥物出現過期的現象,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
1.2.4 管理好護理團隊 科室內護士長為主要的領導人,應對科室的每位患者進行深入的了解,制定合理、科學的排班制度,在不影響正常護理工作的同時,保證護理人員的充分休息[5]。對于工作中需要加班的護理人員應給予補助和調休,以此來緩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使其有足夠的精力投入護理工作中。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及基礎護理、感染控制、急救操作、輸液安全等質量評分。
1.4 統計方法
選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核對,選取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選取[n(%)]表示計數資料,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情況,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質量評分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基礎護理、感染控制、急救操作、輸液安全等質量評分,見表2。
3 討論
心內科為發生風險事件較多的科室,由于在心內科治療的患者多數病情較重,疾病易反復發作且迅速,極易引起患者發生猝死。由于有些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較弱,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因一時疏忽導致護理差錯的發生,從而引發不良事件的發生[6]。同時也有部分的護理人員忽略了對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在為患者進行護理期間產生誤會,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因此,在心內科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下,醫療護理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護理工作一直秉承以患者為中心,人性化的護理理念,將患者在治療和護理中的舒適度作為護理的基礎,從而全面提高整體的護理質量,使患者在治療期間得到最佳的護理,而提高治療效果[7]。綜合護理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患者的基礎護理,使患者在良好、溫馨、舒適的環境下進行治療;提升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急救操作技能和應急能力,使患者在發生突發事件和突發病情時能夠得到及時的處理和治療;控制患者感染的發生,將患者病房進行合理安排,避免交叉感染發生,同時將病房環境進行有效的管理,也避免患者發生院內感染。此外,綜合性護理管理的應用有效緩解患者治療中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從而使患者的病情趨于穩定,減少疾病的復發率,使患者早日康復[8]。
通過該次研究觀察實驗組患者中不安全事件發生率4.65%顯著少于對照組23.26%(P<0.05);實驗組患者基礎護理、感染控制、急救操作、輸液安全等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心內科病房管理中應用綜合性護理管理,使患者得到全面的護理,顯著提高患者的基礎護理,減少治療中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提高了護理人員對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患者盡快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夏賽紅,顧麗麗.綜合護理管理干預對改善普外科患者情緒狀態與生活質量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12):127-129.
[2] 趙玉婷,童智洪,周麗仙,等.綜合護理管理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患兒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3):134-135.
[3] 鐘靜,溫世萍.精神科病患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綜合性規范化護理的管理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2018(2上旬刊):110-113.
[4] 趙慧,張建梅,蔣紅英,等.脊髓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綜合護理管理效果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0):1493-1495.
[5] 黃儒,晏勝蘭,高小陽.綜合護理管理在胎兒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4):177-181.
[6] 林丹妹,楊麗芳,楊麗容,等.疼痛綜合護理管理對胃癌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行為方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 14(7):14-17.
[7] 俞曉頻,蔣鳳美,曹燕.集束化綜合護理管理在預防ICU患者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中的價值[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12):169-171.
[8] 歐陽春輝,崔睿.綜合護理管理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變化及控制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0):1226-1227.
(收稿日期: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