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坤
[摘要]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20名精神科護理人員為對照組,觀察組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22名精神科護理人員。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風險管理,予以觀察組品管圈活動。觀察兩組護理質量及差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在護理質量方面,觀察組護患溝通、基礎操作、服務態度、疾病知識、病情掌握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分別為(18.04±0.79)分、(19.24±0.09)分、(19.02±0.13)分、(18.17±1.25)分、(17.94±1.49)分,(P<0.05);觀察組差錯事件發生概率為2.00%,低于對照組的11.00%,(P<0.05)。結論 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品管圈活動應用效果較佳,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危險事件發生風險。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c)-0072-02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精神科患者對診治、護理要求逐漸增高,實際過程中,精神科患者作為特殊人群,可能存在一定護理安全隱患[1],對病情康復造成影響,如何減少差錯事件的發生,找出護理工作的不足之處,提高護理質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護理風險管理中,品管圈活動可獲得理想效果,其主要指的是為解決某一問題,工作人員自發組成團體,分工合作,并采取品管工具分析,尋找關鍵問題,不斷改進管理流程,解決具體問題。該文對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品管圈活動應用價值進行研究,以便為臨床實際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精神科護理人員20名為對照組,觀察組為2017年1月—2018年2月22名精神科護理人員。對照組:年齡平均(34.31±3.09)歲,最大40歲,最小21歲,男女比1:19;其中,9名為護士,6名為護師,3名為主管護師,1名為副主任護師,1名為主任護師;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專10名,本科8名,碩士及以上2名。觀察組:年齡平均(34.09±3.21)歲,最大41歲,最小23歲,均為女性;其中,10名為護士,5名為護師,4名為主管護師,2名為副主任護師,1名為主任護師;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專11名,本科8名,碩士及以上3名。兩組上述資料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風險管理,督促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相關規章制度,遵醫囑實施各項操作,熟練掌握基礎護理操作,提高業務水平。
觀察組實施品管圈活動,具體在于:①成立小組,成立品管圈小組,并由護理部主任擔任圈長,組員包括護士長、護理部骨干人員;每周組織一次活動,確立課題—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統計已發生的不良事件,分析其具體原因,并采取頭腦風暴等方式,制定針對性改進措施。②人員管理,深化護理風險意識,促使護理人員了解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保持積極工作態度,定期組織培訓、學習,熟練掌握相關疾病知識、護理要點,掌握溝通技巧,保證態度親切、語言溫和,采取責任劃分及獎懲制度,不斷引進護理新觀念及新技術,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應主動學習新業務、新技術,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另外,精神科病種較多,患者病情各不相同,其存在文化程度、個性等差異,護理人員應加強溝通,入院時對患者病情、病史、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進行全面了解,掌握患者具體癥狀、護理要點,重視心理護理,通過文明語言、真誠關心,予以患者心理支持,消除其緊張不安情緒,重視健康教育,不斷提高患者及家屬配合度,確保護理措施全面落實。③安全管理,強化安全意識,對于中午、夜間、節假日等關鍵時間,應注意關鍵環節的安全管理,如新進護理人員、實習生等關鍵人員,新收患者、病情反復患者等關鍵患者,衛生間、活動集中場所等關鍵地點,反復強化,增加巡視頻率,排除安全隱患,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加強危險物品管理。④制度管理,培養護理人員法律意識,嚴格執行常規護理操作流程,遵守相關規章制度,確保核心制度的落實;同時,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制定相應護理流程、管理制度,完善應急預案,保證每個護理人員掌握相關內容,定期考核。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質量、差錯事件發生情況。
護理質量涉及護患溝通、基礎操作、服務態度、疾病知識、病情掌握等方面,以我院自制評估表調查,總分100分,每項20分,以得分高為優勢。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護理質量及差錯事件發生概率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對比
在護理質量方面,觀察組護患溝通、基礎操作、服務態度、疾病知識、病情掌握評分分別為(18.04±0.79)分、(19.24±0.09)分、(19.02±0.13)分、(18.17±1.25)分、(17.94±1.49)分,相比對照組均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差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分別抽取100例患者,觀察組差錯事件發生概率為2.00%,顯然低于對照組的11.00%(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科護理是護理工作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患者通常處于妄想、幻覺中,同時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鎮靜效果及副作用明顯[2-3],這可能導致患者感覺遲鈍、行為無法自控等,安全事故發生風險高。品管圈活動的應用,則能夠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完善管理流程,保證臨床安全性。
該文觀察組實施品管圈活動,通過人員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管理等措施,激發團隊凝聚力,促使護理人員釋放潛能,調動其積極性[4-5],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針對現存的安全問題,制定相應改進措施,進一步完善監督及評價機制,強化工作人員管理意識,針對關鍵的薄弱環節[6],實施全方位管理,促使工作標準化、有序化,采取科學方式[7-8],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漸、穩定提高護理質量,避免護理風險事件發生。
此次結果可見,兩組護理質量相比,觀察組護患溝通、基礎操作、服務態度、疾病知識、病情掌握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分別為(18.04±0.79)分、(19.24±0.09)分、(19.02±0.13)分、(18.17±1.25)分、(17.94±1.49)分,(P<0.05);在差錯事件方面,觀察組概率為2.00%,相比對照組的11.00%明顯更低(P<0.05)。
綜上所述,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采取品管圈活動臨床價值較高,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避免差錯事件發生,降低危險事件發生風險,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喬金榮.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6):107-108.
[2] 楊愛華.開展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0):1403-1406.
[3] 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等.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130.
[4] Zarea K,Nikbakht-Nasrabadi A,Abbaszadeh,A,et al.Psychiatric nursing as 'different' care: Experience of Iranian mental health nurses in inpatient psychiatric ward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3,20(2):124-133.
[5] 丁輝燕,王玉琦.探索品管圈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4):14-15.
[6] 楊玲花.品管圈在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1):100-102.
[7] 劉秋蘭.品管圈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如何加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J].醫學信息,2016,29(33):272-273.
[8] Luutonen S ,Tikka M,Karlsson H,et al.Childhood trauma and distress experiences associate with psycho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attending primary and psychiatric outpatient care. Results of the RADEP study[J].European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Psychiatrists,2013,28(3):154-160.
(收稿日期: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