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摘要】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提高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0月-2016年1月醫院415例住院患者作為品管圈活動實施后的研究對象,另選取2015年5-9月396例住院患者作為品管圈活動實施前的研究對象,對比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住院患者服藥時間的準確率。結果:實施品管圈前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87.12%,實施后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98.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不僅提高住院患者服藥時間的準確率,減少了護理糾紛,而且使圈員的質量管理意識、溝通協調能力及科室凝聚力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 服藥時間; 準確率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6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107-0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又稱持續質量改善小組,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創,指的是同一工作現場、工作性質類似的基層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質量管理活動而組成的團隊[1]。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一環,這個團隊在自我啟發、互相啟發下,應用各種質量管理手法,全員參加,對所在團隊的工作現場不斷地進行維持和改善。口服給藥是內科疾病最常見、最重要的給藥途徑和治療方法,口服給藥不規范,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引起醫療糾紛[2]。筆者所在醫院將品管圈質量改進工具運用于提高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的實踐中,現將取得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于2015年10月成立QCC小組,成員由1名圈長及自愿參加品管圈活動的7名圈員組成。運用頭腦風暴征集圈名,設計圈徽,確定圈名為“乘風破浪圈”,旨在QCC的驅動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開展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活動,用QCC手法進行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要因分析、對策擬定并實施。本次活動周期為2015年
10月-2016年1月,為期4個月,每周召開圈會1~2次,集中全體圈員匯報活動進展情況并商討解決活動中發現的問題。選取活動周期內筆者所在醫院415例住院患者作為活動實施后的研究對象,其中男263例,女152例,年齡43~83歲,平均(56.4±5.7)歲。另選取2015年5-9月396例住院患者作為活動實施前的研究對象,其中男251例,女145例,年齡45~86歲,平均(57.1±5.9)歲。
1.2 方法
實施品管圈活動前給予患者常規用藥指導,包括用藥計量、用藥時間及用藥注意事項等。從2015年10月開始實施品管圈活動實施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主題選定 圈員將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一一列出,并依據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員能力4各方面對每個主題進行討論,評價,投票,采用“5、3、1”的評分方法進行匯總,最后根據分值確定本期QCC的活動主題。
1.2.2 現狀調查 2015年10 -11月為現狀調查階段,通過查檢表,觀察并記錄風濕免疫科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情況。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監測時間準確服用藥物的人數/監測時間內服用藥物的總人數×100%。總共調查415例,調查結果得出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為87.22%,總缺陷53例,其中餐后未按時服用38例,餐前未按時服用10例,餐中未按時服用5例,利用柏拉圖的80/20法則,確定以改善患者餐后服藥時間準確率為目前的改善重點。
1.2.3 目標設定 根據調查結果,結合現狀及圈員能力,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員能力),將活動目標設定為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由原來的87.22%提高到95.27%。
1.2.4 要因分析 圈員通過從患者、護士、藥品、其他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并繪制要因分析圖。品管圈成員對全部末端原因進行討論,查找住院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低的原因。圈出主要因素包括:(1)患者對治療的認知不足。(2)護士發藥太早或太遲,發藥后未及時巡視。(3)患者外出,未能及時服用。
1.2.5 對策擬定及組織實施
1.2.5.1 對策擬定 針對實際數據分析得出的要因,全體圈員提出對策,依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等項目進行對策選定,評價方式:優5分、可3分、差1分,圈員共7人,以80/20定律分數在28分以上的為實際對策。共選出三條對策,(1)提高健康宣教知曉率:完善宣教資料;運用多種方式(如宣傳單,常見藥物圖等宣傳手段)向患者講解口服藥的意義;加強重點時間的宣教,如患者入院時、進餐前、外出檢查前、護士巡視病房時。每月為患者及家屬舉辦1~2次相關疾病知識講座。(2)責任護士事先了解患者進餐時間,根據患者進餐時間合理分發藥物。責任護士發放藥物間隔15 min后及時巡視,監督患者服藥到口。(3)在患者床頭桌擺放溫馨提示卡。在口服藥發放車上放置提示卡。若本班內患者回病房時,由本班責任護士給藥并監督患者服藥到口,若本班內患者未返回病房,則由當班護士向下一班護士交班。
1.2.5.2 鞏固措施、標準化應用 實施1個月后,對效果進行檢查,具體方法:(1)規范化制訂口服藥發放標準化流程。(2)規范管理不定時檢查住院患者服藥情況,詢問患者或家屬口服藥相關知識,檢查患者床頭桌內是否有未服用的藥物。
1.3 觀察指標
對比實施品管圈前后服藥時間準確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施品管圈前396例患者中服藥時間準確例數345例,準確率87.12%,實施后415例患者中服藥時間準確例數408例,準確率98.31%,實施品管圈后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38.226,P<0.05)。
3 討論
風濕免疫科老年患者較多,口服藥品種多,服藥時間較復雜,因此住院患者口服藥物服用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規范的安全隱患[3]。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CI)標準在藥品管理與使用章節中明確指出,要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患者調配正確劑量的藥品[4-6]。建立口服藥安全管理制度,保證患者服藥時間的準確性,對患者而言:加強患者服藥依從性,培養良好的服藥習慣,保證患者用藥安全及治療效果;對護士而言:提高病情觀察能力,與患者溝通能力,提高患者滿意度;對醫院而言: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7-8]。因此開展品管圈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品管圈活動實施初期,各位圈員對QCC工具的運用不甚了解,在實施過程中有些圈員感到無從下手,力不從心,甚至出現過抵觸心理。但經過不斷宣傳,不斷培訓與學習,使圈員不斷成長,團隊協助精神逐漸顯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提高了圈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室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本次品管圈活動最終取得了成功。
品管圈就是需要圈員們齊心協力,集思廣益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因為輪班問題,開圈會存在困難,大家積極性不高,因為第一次組圈,圈員QCC知識掌握不夠,應用手法不靈活,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同事加入到品管圈,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發揮每個人的智慧,開發無限腦力,改善科室的性質,繁榮科室資源,創造愉快的工作環境[9-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品管圈前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87.12%,實施后患者服藥時間準確率98.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品管圈活動不僅提高了住院患者服藥時間的準確率,減少了護理糾紛,而且使圈員的質量管理意識、溝通協調能力及科室凝聚力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幸國,王臨潤,劉勇.醫院品管圈輔導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6-80.
[2]李田軍.利用品管圈提高門診藥房處方調配的規范率[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2):157-158.
[3]謝建飛,丁四清,劉愛忠.用藥環境重現在病房藥品貯存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8):809-810.
[4]楊柳,程丹丹,徐麗.品管圈活動提高住院患者自備口服藥有效服用率[J].護理學雜志,2013,28(15):58-60.
[5]俞申妹,馮佳,汪佳楠.根據JCI標準改進口服給藥流程[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6):693.
[6]遲春妹.品管圈在改善呼吸內科病房藥品安全管理現狀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3):120-121.
[7]張良滿,沈莉,李小攀,等.品管圈對住院患者自備藥口服準確率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6):700-702.
[8]劉英.運用PDCA循環加強住院患者自備口服藥管理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1):53.
[9]肖瓊芳,黃英,蔣海英,等.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管理中的運用[J].西部醫學,2009,21(12):2189-2190.
[10]趙應蘭,鄧開琴,鄒昌蘭,等.品管圈管理在護理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學,2013,37(7):646-647.
[11]梁銘會,劉庭芳,董四平.品管圈在醫療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2):37-39.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