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宏偉 崔媛
[摘要] 目的 該次調查通過了解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進而更好地改進教學方式,為教學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證據。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運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數據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結果采用相對數表示,運用非參數檢驗分析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進一步了解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進行訪談。結果 從總體上看,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偏好(滿意或非常滿意26.3%,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19.5%);不同年級、和生源地的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就學生個人狀況而言,入學志愿不同,對課程感興趣程度不同滿意度也有差異;而對于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39,P=0.720);訪談結果表明學生對課時分配,實習安排以及對職業前途的不滿意。結論 預防醫學課程設置存在較大問題,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革,開發出適合新時代的預防醫學教育模式。
[關鍵詞] 預防醫學;本科生;課程設置;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a)-0181-04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現行公共衛生教育與現實公共衛生服務需要“脫節”的矛盾愈發凸顯[6]2003年SARS事件將這一現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反思中國公共衛生教育,探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更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已經成為醫療衛生教育者和管理者共同關注的話題[7]。因此,課題組以“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教育”等為關鍵詞,遴選出2007年1月—2016年8月發表的28篇文獻,經系統閱讀、梳理發現比較集中傾向性注意力在教學模式,較少調查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狀況,因此本課題組以調查山西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滿意度為重點,為我校乃至我國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新證據和新思考。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20世紀后半葉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類疾病譜和死亡譜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代醫學正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預防醫學專業應時代而生[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中提出“健康中國”的概念,現適合我國國情的醫學人才不僅需完成治療疾病的任務,還應能預防疾病,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衛生工作的任務不僅要從醫病到醫人,個體到群體,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而且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上,因此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預防醫學課程體系是尤為必要的[2]。
自“新醫改”實施以來,公共衛生的影響不斷擴大,預防醫學專業人員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具體實施者,其培養方式以及專業技術能力顯得尤為重要[3],新時期采用新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高素質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教育界的共識[4-5]。
2 調查對象與方法
2.1 調查對象
該文以山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系本科一至五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1份,回收并經錄入校驗的有效問卷876份,問卷有效率為87.51%。調查對象中男生201名,女生675名,比例分別為22.9%和77.1%;生源地為鄉鎮農村的學生526名,比例為60.0%,來自縣市區的學生350名,比例為40.0%;大一195名,大二167名,大三206名,大四188名,大五120名,所占比例分別為22.3%,19.0%,23.5%,21.4%和13.6%。
2.2 調查內容
該次調查在統計學專家、老師的指導下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并完成問卷編制,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個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生源地等;第二部分為學生對預防醫學專業的看法與認識和在校的學習情況,以及對整體課程設置分布滿意程度的調查;為了解影響學生對課程滿意度的差異,從每個年級隨機抽取5名同學,由2名受過專業訓練的小組成員進行訪問,從而了解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
2.3 統計方法
將數據收集整理后對其進行編碼,賦值,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對不合理的賦值及時修改。采用EpiData3.1對數據進行錄入,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非參數檢驗方法分析其差異的顯著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調查結果
3.1 課程設置總體情況滿意度
通過調查顯示同學整體對課程設置滿意度偏好,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學生有231名(26.3%),多于表現為不滿意與非常不滿意的171名(19.5%),并且有29名(3.3%)學生表現為非常不滿意。見表1。
不同年級學生對課程滿意程度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44,P<0.001),高年級學生中表現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學生明顯多余低年級的。其中大四22.3%,大五12.6%,而大一6.1%,大二10.2%。不同性別學生對課程設置滿意度是趨同的,調查結果無統計學意義(Z=1.586,P=0.113)。
對于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849,P=0.043<0.05),來自城市的學生對課程設置表現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多于來自村鎮的學生,并且生源地城市越發達,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越低。
3.2 學生個人狀況的差異
對于學生個人狀況的不同,主要從三個角度(高考志愿、對課程的興趣和學習成績排名)來分析其差異,結果發現只有18.0%的學生高考第一志愿為預防醫學,并且有16.60%為調劑至預防醫學專業。高考志愿不同,對課程設置滿意度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14,P=0.022)。見圖1。
就學生的興趣而言,不同興趣的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996,P<0.001);在對預防醫學感興趣的學生中,有43.6%表現為滿意和非常滿意,而在不感興趣的學生中僅有4.8%。對于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趨同(χ2=1.339,P=0.720)。見表2。
對課時分布的不滿意所有25名學生均表示課時安排不合理,預防醫學四大類課程課時分布如餅圖2所示。
據了解專業課集中在大四和大五,學生表示專業課開課時間太遲,不利于更好地了解專業課。其次學生表示英語課時設置得不合理,隨著社會發展,國際交流增進,英語愈發受到重視,但學校僅在大一大二開設英語課,而且有學生反映教學形式不靈活,存在“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等現象,缺少正確教學理念。
對實習安排的不滿意學校安排預防醫學學生在大四第一學期到基地醫院臨床實習,大五第二學期生產實習,大四和大五10名學生中有4人表示臨床實習不僅學不到東西,更是在浪費學習專業課的時間,有2人表示臨床實習可有可無,其余4人表示非常珍惜在醫院的時光。
對前途的擔憂存在于所有被采訪者中,大一大二學生均表現出對預防醫學的職業前景的不了解;而高年級學生表示,就當前情況來說預防醫學就業水平不高,薪資待遇差,但對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4 結論與討論
從總體情況看,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居于中上水平,但仍需進一步改善。滿意度的年級差異主要由于低年級學生普遍比較迷茫,對課程安排不清楚,而高年級學生深刻了解課程設置的不合理處,所以體現出較差的滿意度。建議學校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專業規劃教育,以便獲得更加客觀的評價,為課程改革提供更準確的信息。
滿意度的生源地差異表明:預防醫學能較好的滿足來自村鎮的學生,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該專業需要經常性地做實驗,現場采樣,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有關。建議在以后的課程改革中要兼顧各類學生的認知背景,注意因材施教,進可能的將每個學生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入學志愿差異結果顯示,第一志愿報考預防醫學的人數少,說明公眾對預防醫學的認知度還不夠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而且數據表明學生興趣越高,對課程的滿意度也越高。這提示在將來課程改革中一定要重視宣傳普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并且要注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整體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
根據訪談結果發現將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照搬到5年制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顯然不合適。自從執業醫師考試改革后,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不具備考執業醫師的資格,所以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大打折扣,將傳統的臨床課程與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完全應用于5年制預防醫學專業教學安排中顯然是不恰當的。建議縮減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另外一點不恰當的地方是專業課開課太晚,課時安排太少,而不能真正地體會專業課的精華。而且臨床見習的形式大于內容,而專業課的實習則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希望合理調整專業實習與臨床見習的課時,使學生合理利用在校時間,更好地研究專業課程,成為優秀的公衛人。
[參考文獻]
[1] 孫維權,王月云,熊光練,等.新時期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2):278-280.
[2] 葉葶葶,施壽康.改革預防醫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防治結合的新型醫生[J].上海預防醫學,2001,13(10):454-455.
[3] 譚姣,雷靜.預防醫學專業課程設置初探[J].科技視界,2014(27):138-138.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EB/OL],2009-03-1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 content_11138803.htm
[5]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6-12-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6] 呂筠,李立明.現代流行病學專業人員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7,23(5):403-405.
[7] 肖海燕,李菲菲,向浩,等.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4,21(2):98-101.
[8]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國際化復合型公共衛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5(3):420-423.
(收稿日期:201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