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帆
[摘要] 通過定期、系統地收集中國老年人群社會、經濟背景數據,掌握老年人在衰老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為中國老齡問題的解決提供重要的理論和事實依據。
[關鍵詞] 老年;養老模式;養老意愿;養老問題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158-03
我國在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后,老齡化有關的問題逐步突出,養老需要極大地上升。而對于尤為龐大的老年群體,提升社會之中養老服務的事宜,尤其是調研解決養老問題的各類渠道,認真對待人口的老齡化,已經變成了急需解決的關鍵民生問題。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性質與內容
該調查是一項定量、系統的抽樣與調查方法,通過定期、系統地收集中國老年人群社會、經濟背景數據,掌握老年人在衰老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為中國老齡問題的解決提供重要的理論和事實依據。
1.2 抽樣方法與步驟
采用分層多階段的概率抽樣方法。選定縣級區域(包括縣、縣級市、區)作為初級抽樣單位,村/居委會作為次級抽樣單位,調查對象為年滿60周歲的中國公民。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該次調查共收集樣本容量為1 126的樣本集合,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系統化運算,對單個和多個指標之間的差異和變化情況進行計算和分析。
2.1.1 社會人口屬性 該板塊主要調查受訪老人的年齡、性別、學歷,曾經的工作情況、宗教信仰等基本社會人口屬性。得到數據如下。見表1。
通過計算得知老人的平均年齡為68歲,此處省略表格。該次抽樣男女比例相對均衡,婚姻狀況中,受訪老人們部分已喪偶;學歷上大多集中于小學及初中水平,文盲(即沒有接受過教育)率高。
2.1.2 生理健康 老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普遍持較樂觀的態度[1]。在老年人一發的疾病方面,有37.7%的老人患有高血壓,28.5%關節炎和風濕病,這兩種疾病的發生率很高。見表2。
2.1.3 經濟生活狀況 ①經濟狀況:年收入中位數是20 000元,平均每個月1 700元,尚且能夠維持較低水平的生活;收入主要來源是離退休收入,少部分老人還能勞動獲得收入。見表3。
②生活狀況:有大部分老人選擇比較幸福/滿意及以上選項,說明老人們對晚年生活的幸福感較為充足[2]。在過去一年中老人遭遇的重大事件大多與身體健康有關,包括自己生病、住院(24%)、親人亡故(14%)等。見表4。
2.1.4 心理健康狀況 老人在晚年的心態相對健康。而在老年人的社交方面問題嚴重,有20.5%的老人沒有好友,這種老人與不同年齡層的人無法交流導致有困難無人傾訴,遇到困難也沒有人幫助解決,這樣會導致老任的性格發生變化,可能會出現悲觀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如果遇到較為急迫或棘手的困難,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后果。見表5。
2.1.5 社會保障 社保覆蓋為84.3%,沒有全面覆蓋,且不同地區的社保覆蓋情況有差異,經濟較好的地區社??梢曰靖采w或全覆蓋,但是經濟發展較緩慢地區覆蓋情況堪憂。見表6。
有18%的老人出現過沒錢看病的窘境,老年人晚年的困境發生于身體健康方面,說明對老年人晚年大病醫療的保障還有政府和社會努力改善,面對老齡化、老人的基數非常龐大的現狀,我國在老年人醫療保障全覆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見表7。
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方式而非前往養老院度過晚年,可見家庭養老的方式還是占據主流[3]。不同地區的機構(養老院)養老意愿存在差異,表明了經濟發展水平對養老意愿會產生影響,這種現象對社會養老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即經濟發展之余,社會養老的質量需隨之提升,不論是硬件設施還是人文關懷,都有做得更好的必要。見表8、表9。
2.1.6 社會養老服務與設施 有58%的老人從不參與如老年大學之類再學習的機構,說明老人的再學習意愿不強烈且參加途徑有限。見表10。
而需求量較高的是老年活動室,但是依舊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周圍沒有老年人活動室,在老年人活動場所的建設上,各地區差異較大。
3 討論
3.1 我國老人生理心理健康狀況
中國的養老現狀老人在生理方面主要是自己的健康問題,受訪者心態較良好,心理問題在社會交往方面—因為找不到說話的人導致孤獨感滋生、無處傾訴[4]。這個問題造成的原因是我國的養老依然停留在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住戶與住戶間分散,老人行動不便導致相互間的聯系非常困難,老人與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交流存在困難。
解決方式短期應在社區、街道中增開老年人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站點,加強宣傳,讓老人了解這個地點的存在,使其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長期的解決策略需要以社會養老逐步代替家庭養老,但是要面對的問題是老人晚年對兒女的依賴,讓老人對兒女的依賴從“家庭”形式轉變為“分開生活,定時探望”的自由形式。大力推行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養老方式并行的體制,為其制定福利政策,促使混合養老模式發展。
3.2 社會保障
今后我國面臨的養老問題愈加嚴峻。老齡化人口不斷加速,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老年人人口規模變得更加巨大,社會負擔更重。為此不僅局限于單一通過基本養老保險為老人的生活提供支持,還應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補助,通過多元化福利模式,多層次為老年人生活提供保障。
3.3 社會養老發展模式的發展途徑
在不同層面上,這些部門應該發揮作用:①政府:在政策制定和立法方面應該更偏向老年人群體,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通過再分配和轉移支付等多元化手段增加對老年人口日常生活和急需資金的補貼[5]。同時在政府辦公地點開辟綠色通道,對老年人反映的問題迅速到位反饋,為老人能夠平穩地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便利。
②社會:社會應該倡導“尊老”的傳統美德,著力宣傳形成風氣。社區應該建立更多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老年人健身器材,定期向社區內老年人進行宣傳社會養老的優點,并在櫥窗內張貼相關宣傳海報。同時設置有一定醫療知識的人員為老年人提供預檢服務,對老年人風濕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進行用藥指導,同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提供定期體檢服務。
老年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階段,每個人都有安度晚年的權利。希望我國的養老模式能夠逐漸轉型,讓養老不再成為每個子女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魏嘉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江蘇商論,2017(27):24-25.
[2] 王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現狀分析—以江蘇蘇北地區農村為例[J].經濟師,2016(8):65-66.
[3] 阮桃麗.老齡化背景下中國養老問題探析[J].中國市場,2016(16):36-37.
[4] 吳亮,王傲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金融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7(5):17-18.
[5] 段晶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現狀與展望[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16):45.
(收稿日期: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