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娜 雷丹 王君
【摘要】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供給的工作崗位難以滿足,大學生就業壓力蒸蒸日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時就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而代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大學生,他們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潮流。“互聯網+”的出現讓一批批懷揣創業夢想、激情有余的大學生找到了又一個就業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互聯網+”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創業的背景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多的被社會所關注。但是由于就業形勢的不景氣,“創業”自然成為了新的關注的重點。然而,在大學生創業被社會逐漸接受和承認的同時,大學生創業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稅收、融資、創業指導等。
在創業問題越來越受重視的情況下,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它就是“互聯網+”。那么何謂“互聯網+”?“互聯網+”是以一種互聯網為中心,將互聯網和傳統企業聯合起來,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理念的首次出現是在2012年,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提出來的;在2015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至此,“互聯網+”行動正式被提升到國家層面。
現今“互聯網+”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由教育部與相關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吉林大學承辦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2015年5月至10月舉辦。這是大學生創業和“互聯網+”的首次結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產業完美的結合,培育產生了新的產品與服務,這種創新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更好的創業形式。
二、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網絡創業的契機
(一)政治環境分析
自“互聯網+”國家政策出臺以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支持并且積極推進對“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6月24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表示“互聯網+”是促進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該會議通過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積極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產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
會議確定了五項相關支持措施。一是清理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準入,促進創業創新,讓產業融合發展擁有廣闊空間。二是實施支撐保障“互聯網+”的新硬件工程,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等研發和云計算、大數據等應用。三是搭建“互聯網+”開放共享平臺,加強公共服務,開展政務等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試點,鼓勵國家創新平臺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線開放。四是適應“互聯網+”特點,加大政府部門采購云計算服務力度,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開展股權眾籌等試點,支持互聯網企業上市。五是注重安全規范,加強風險監測,完善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保護公平競爭。用“互聯網+”助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這些政策為當代大學生進行網絡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二)經濟環境分析
現在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生活早已與互聯網關系密切,比如我們平日里的吃、穿、住、行。“互聯網+”即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這是當今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建設,電子商務、網上消費已然成為時尚,為百姓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互聯網+”的金融優勢也不容小覷,比如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或者社交網絡可以挖掘各類與金融相關的信息,獲取部分個人或者機構沒有完全披露的信息。金融需求可以只滿足客戶,比如可以將提供多余資金以及需要資金的借款人在信息充分透明,定價完全公平的情況下得到匹配,從而使得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互聯網+”有效地將眾多交易主體的資金流置于監控之下,極大地降低了風險控制成本。這些金融優勢必將給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契機。
(三)文化環境分析
當前,我國網民超過6億,手機網民突破5億,上網“灌水”“刷朋友圈”成為生活常態,互聯網成為最活躍、最廣泛的群眾意見交流平臺。互聯網還使社會個體的智慧彼此交流融合,迸發出難以想象的巨大能量,促進人類交流協作模式的深刻變革與創造力的巨大飛躍。大學生群體勢必抓住這一文化潮流方向,爭取利用好并打造驅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引擎。
(四)大學生自身與學校的環境分析
大學生是一群勇于創新、敢于挑戰和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體,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是網上開店的主力軍。隨著“互聯網+”的盛行,各行各業都向它靠攏,各大高校也不例外,他們開始在校園內安裝無線wifi,方便學生們隨時隨地在校內搜集資料與了解相關時事,讓學生們更好地與“互聯網+”接觸。“互聯網+”模式的興起沖擊著傳統教育模式,許多專業人士都在考慮著它們的關系,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院長崔曉輝說:“在信息化時代,高校由圍墻型的大學,轉變成了鼠標點擊型的大學,這種模式勢不可擋。電子商務現在逐步淘汰了線下的商店,產業界進入大學,形成互聯網校園氛圍,是不是我們普通的學校將逐漸被淘汰?一個大學的文化熏陶以及校園里面產生的氛圍,對人才的發展,遠遠超過技術的培養。在這方面,高校的課堂無法取代。在高等教育的海洋里面,只有“互聯網+”的產業和高校在一起,才能夠產生更深遠、更有影響力的作用。”同時,各高校對創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都相繼安排專家講座以及創業方面的專業老師來授課,也提供了專業創業基地,讓在校生對創業有了清晰的界定,同時,計算機老師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都是大學生網上創業的有利資源,這些無疑都將成為大學生網上創業的契機。
三、大學生網絡創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一)大學生網絡創業缺乏特色與經驗
面臨大學生網絡創業人數的急劇增加,怎樣在龐大的重圍中展現自己的優勢,突出自己的特色成為許多大學生重點關注的對象。通過加強學校對大學生網絡創業問題的管理以及教育,加強大學生網絡創業創新意識,打造自己的特色。大學生網絡創業已經成為當代一種流行趨勢,面對這樣的趨勢以及適應時代潮流的需要,各高校應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網絡創業培訓,提升專業素質以及能力,了解網絡創業各方面知識,使其擁有豐富的相關知識儲備,從而在急劇增加的網絡創業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優勢以及特色,并加以不斷創新,進而變激情創業為理性創業,突出重圍。同時,各高校應該加強其大學生創業基地的管理與建設,特別是針對網絡創業這一方面,應該提出改進方案,使進行網絡創業的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和針對范圍進行相關實踐,以達到提高各方面技能的目的。
(二)大學生網絡創業缺乏辨識能力
面對琳瑯滿目混雜的商品源,未入社會的大學生缺乏對市場需求的總體感知,需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來加強自己的辨識能力,借助大學生網絡創業聯盟等平臺的力量把握市場發展方向,并選擇相應適合自己經營的商品,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目前,網絡創業在我國還處于發展的鼎盛階段,但一些不法分子也鉆著法律的空子對網絡創業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商品來源這一塊。面對琳瑯滿目、魚龍混雜的商品源市場,大學生應該運用自己在學校里所學到的關于網絡創業方面的知識來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對相應商品的市場需求做相應的調查并整體感知,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此外,為了適應網絡創業的趨勢,很多類似于大學生網絡創業聯盟的平臺應運而生,即致力于打造一個專業的、精確的為大學生提供網絡創業服務方面的平臺,有進行網絡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可以借助此類平臺,把握市場風向,研究自己所要銷售商品的問卷結果,從而更精準地選擇自己感興趣并且有能力支撐的商品。同時,大學生網絡創業更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支持與扶持,這也就意味著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各部門機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以及大力倡導,并加強有關網絡創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以使得網絡創業更規范更健康的發展,并使網絡創業各方利益得到保障。
(三)大學生網絡創業宣傳力度過于局促
大學生對于網絡創業的銷售渠道與宣傳力度都過于狹窄,主要集中在自己所認識的熟人。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通過加強創業團隊建設,充分考慮團隊結構的合理性,借助網絡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大學生網絡創業如果單打獨斗,則宣傳范圍一定不會很廣。因此,可以適當在自己的團隊里增加宣傳人員,借助網絡平臺以及線下宣傳,從而提高自己的宣傳范圍和力度,并考慮自己的團隊屬性和知識結構,以規范的規章制度對團隊成員進行規范并以明確的標準對業務流程進行衡量,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對團隊的管理經驗和協作意識,從而對自己的銷售范圍進行劃分再不斷擴大。
(四)大學生網上創業初期的時弊
對于剛剛進行網絡創業的大學生,避免同行業間的惡性競爭,才能夠健康的度過前期的起步階段。目前,市場中的惡性競爭大多是同質化競爭導致的,在網絡創業這一塊更是如此,而避免惡性競爭最可能依賴的就是創新。只有不斷創新并發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摸清顧客或需求者的心態,慢慢樹立起自己的特色,建立良好口碑,才能減小惡性競爭的矛盾。此外,加強自律也是避免惡性競爭的最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郜云雁,張春銘.“互聯網+”時代,高校如何推進產教融合?[EB/OL].2015—11—21:http://www.jyb.cn/high/ gdjyxw/2 01511/t20151121_643953.html.
[2]吳迪.淺談網絡時代的到來,高校應該如何應對[J].亞太教育,2016(06):191.
[3]王忠元.企業—渠道—客戶模式下的電子商務網上創業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11(20).
[4]楊苗苗.當代創業者網上創業的機會與風險研究[J].才智,2008(20).
[5]于揚.“互聯網+”的締造者[J].財經界2015(08):28~31.
[6]馬化騰.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16(03).
作者簡介:游娜,女,湖南邵陽人,學生,湖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市場營銷、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