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摘要]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設計意定監護制度,應注重失獨老人養老質量提升這一效益,通過養老資源的代際交換機制提高意定監護的積極性與有效性,防止制度實施的結果與制度意圖的偏離,促進監護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互助養老;失獨老人;意定監護制度
一、問題之緣起
自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立為基本國策40多年來,中國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以有效控制,少生4億余人口。計劃生育“一胎政策”的唯一性意味著脆弱性、風險性與稀缺性,使得我國數以億計的獨生子女家庭逐步淪為風險家庭。其中,最大的風險莫過于各種意外導致獨生子女不幸死亡。據統計,全國目前約有100萬個“失獨”家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失獨家庭數量將會越來越多。“失獨家庭”中,50%的失獨者患有慢性疾病;15%的失獨者患重大疾病,60%以上的失獨者還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其中一半以上曾有過自殺傾向。《“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產生1100萬失獨老人。隨著失獨家庭數量的與日俱增和失獨群體年齡的日漸增大,由“失獨”引發的代際親情交流缺失,將導致失獨群體的養老風險日趨凸顯。失獨老人養老面臨的困境既有來自養老保險擴面潛力收縮、養老保障標準過低、區域性機構養老發展不平衡、各類制度設計尚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也有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代際親情缺失帶來的精神性依恃不足或者不能的養老隋感危機問題。失獨者多次要求政府關注“失獨”現象,保障其基本權益,再次重申了養老難、監護難等問題。
二、當前失獨老人的需求現狀——以重慶市沙坪壩某社區為例
(一)生理需求
通過對失獨老人走訪資料進行簡單統計,發現其中7戶收入情況良好,約占整個調查數據的58.3%,5戶經濟情況較差,約占整個調查數據的41.7%。身體健康情況一般及以上占50%,差、多病者也占整個社區調查數據的一半。接近半數比例的失獨老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適當滿足。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失獨老人的返貧率很高。如為子女生前治病而欠下債務,或為自己治病高額花費,抑或是因遭受失去子女的精神打擊而無法繼續工作導致收入來源減少。二是社會養老保障系統不健全。在子女贍養策略落空之后,失獨老人自身的經濟基礎就成為滿足其生理需求的重要決定因素,特別是農村失獨老人及部分城鎮老人,由于無法領取退休金,又缺乏扶助金、養老金及其他養老保障,致使生活面臨諸多困境。
(二)精神需求
心理、精神等主觀感受與評價難以量化處理,但仍具有決定性作用。失獨老人心理健康受到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精神關愛需求與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等矛盾影響,出現養老情感危機。一方面,代際親情依恃缺失,使失獨老人的親權及親屬權等權利享受失去媒介物;另一方面,經濟收入情況加劇心理負擔,上圖直接表明失獨老人收入水平與陷入悲觀情緒之間成負相關關系,無力購買精神娛樂產品,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化解悲觀情緒成為貧困失獨老人的精神難題。
三、失獨老人意定監護的制度分析
(一)私法上的失獨老人意定監護制度
一是失獨老人意定監護的主體要件。其中,委托人作為被監護人,是指上世紀80年代以來響應國家號召只生一個孩子,如今失去唯一子女而又喪失生育能力的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特殊群體”,即失獨老人;受托人作為監護人,可以是由一人或多人同時擔任,可以是任何自然人,甚至可以是法人及非法人組織。當然,根據代際交換原理,低齡失獨老人也可作為服務提供者,向高齡失獨老人提供監護勞務,獲取“時間貨幣”用以支付將來的監護對價,滿足未來養老需求。
二是失獨老人意定監護的主要內容。意定監護應采用三位一體的“大監護”概念,體現多層次和人性化特征。監護人的監護義務包括人身監護、財產監護及其他法律權益維護,并對監護進行第三方評估。當然,對強專業性、高智力監護人的報酬請求權也可采取直接財產支付或簽訂遺贈撫養協議等方式實現,對民營養老機構等組織監護人可通過國家層面的專項資金撥款及利好稅政激勵等手段“間接支付”,確保監護人獲得與履行義務相對等的報酬。
(二)公法上的失獨老人意定監護制度
意定監護稀釋了親屬自治的傳統監護思想,強調監護本身的公法屬性,監護作為國家責任體現為職責的公職性。為此,在公法上設計失獨老人意定監護制度應該強化對監護合同設立階段的公證程序,限制被監護人人身自由等措施的審查程序,意定監護法律關系失效、合同被解除、監護人辭職等特殊情況的失效登記程序,以及與之相銜接的法定監護啟動程序。其中最為重要的公權干預手段是將監護監督人的選任作為意定監護合同生效的要件,并對整個監護過程實施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