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佳 高麗
[摘要] 目的 了解全軍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的掌握現狀、存在問題及需求狀況,為針對性開展基層軍醫規范化培訓提供依據。方法 應用便利抽樣法,采用調查問卷和現場訪談法對培訓班學員進行調查,調查其基本資料、掌握現狀、培訓需求等。結果 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中掌握程度最高的分別是現場五大救護技術(42.7%)、心肺復蘇(41.5%)和軍事訓練傷的防治(31.7%);掌握較差的是應激性口腔疾病的預防(29.3%)和軍事心理應激障礙防治實用技能與訓練(25.6%);培訓需求前3位分別是現場五大救護技術(2.95±0.27)分、心肺復蘇(2.93±0.31)分和軍事訓練傷的防護(2.89±0.31)分。結論 基層軍醫繼續教育培訓實效性亟待進一步加強,優化培訓內容,提高培訓實用性。
[關鍵詞] 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繼續教育;培訓需求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a)-0160-03
隨著現代戰爭形態的變革和軍事高科技的發展,對現代軍事后勤保障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基層軍醫是軍隊衛勤力量的重要組成[2],擔負著平時基層部隊預防、醫療、康復、保健、衛生宣教和衛勤組織指揮“六位一體”的任務,更擔負著戰時基層部隊戰創傷救治任務。因此,基層軍醫是確保和維護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力量,對基層軍醫的教育和培養則是全面建設現代后勤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于該校參加培訓學習的全軍一線基層軍醫為研究對象,其來源為全軍副師、團、旅、營、連單位的基層軍醫、衛生所基層軍醫和門診部軍醫等。納入標準: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基層部隊工作1年以上。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①基本資料,包括性別、職稱、軍齡、從事部隊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年限等;②對一線救護技術的掌握和需求情況,包括培訓目的、掌握情況、需求內容和培訓形式等4個維度,31個條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進行評分。掌握程度采用3級評分法(“熟悉”3分、“一般”2分、“不清楚”1 分);需求程度采用3級評分法(“需要”3分、“一般”2 分、“不需要”1 分)。調查表內容效度由3位醫學教育專家評定,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 Cronbach's α系數為0.87。
1.2.2 調查方法 調查前由問卷設計人員負責對調查員進行培訓。調查員統一發放問卷,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要求和填寫方法,征詢其知情同意,由調查對象獨立填寫,填寫完畢當場收回。現場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82份,有效回收率91.11%。
1.3 統計方法
數據經雙人核對錄入Excel 2007建立數據庫,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χ2檢驗。
2 結果
基本情況:該調查82名調查對象中,男81名(98.8%),女1名(0.2%);年齡23~40歲(28±3.98 歲);學歷大專及以下4人(4.9%),本科75人(91.4%),碩士及以上3人(3.7%);職稱初級75人(91.4%),中級5人(6.1%),高級2人(2.4%);軍齡1~5年者39人(47.6%),5~10年21人(25.6%),10年以上者22人(26.8%)。
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掌握情況見表1。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培訓需求見表2。
3 討論
3.1 培訓內容應貼近低年資基層軍醫的需求
基層低年資軍醫是我國軍隊衛勤保障的新生力量,在未來戰爭中,他們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逐步提高其專業素質既是保障我國軍隊戰斗力的需要,也是著眼于未來戰爭需求的現實要求[3]。該調查顯示,參加培訓的基層軍醫軍齡在五年以下的占47.6%,5~10年的占25.6%,職稱以初級(91.4%)為主,存在著基層救治經驗不足,一線救護技能不高的情況。除了一般戰救技能外,培訓的軍醫對于高原高寒一線傷病員的救治、地震洪澇員一線救護等特殊環境下的培訓需求很高。目前對于基層軍醫的繼續教育認識尚不深刻,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基層部隊不需要高學歷的軍醫,或者把衛生保健簡單看作止血、包扎等粗淺的急救科目;同時基層部隊保障任務較重,難以保證每位軍醫均等地獲得繼續教育的權利,而且繼續教育形式單一且時間較短等問題都是制約低年資軍醫醫療水平的重要因素[4]。因此我們在制定培訓內容時應擴大培訓內容,覆蓋到基層的常見病、多發病,才能使基層軍醫更好地為戰友健康保駕護航。此外,基層軍醫大多數希望能夠到上級醫院進修或者考研等,但是機會卻很少。因此針對低年資軍醫來說,培訓應適當穿插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讓低年資軍醫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及意義,使他們對于自己的工作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2 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的培訓應加強
該調查結果顯示,在10項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中,最熟悉的是現場五大救護技術止血、包扎、固定、搬運、通氣(42.7%),其次是心肺復蘇(41.5%)和軍事訓練傷的防治(31.7%);最不熟悉的是應激性口腔疾病的預防(29.3%),其次是軍事心理應激障礙防治實用技能與訓練(25.6%)和高原高寒傷病員一線救援(25.6%)。總的來說,基層軍醫對一線救護技術中的共同科目相對比較熟悉,而像應激性口腔疾病的預防、軍事心理應激障礙防治、高原高寒傷病員一線救援等特殊條件的救護技術則不是很清楚。因此,培訓應針對兩方面內容加強:①強化共同救護科目的培訓,使基層軍醫對這些科目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加強救護裝備的使用培訓,如電除顫儀、便攜式呼吸機等基層軍醫掌握不深的裝備的培訓[5-6];②培訓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對高寒高原地區的軍醫應著重培訓高原高寒傷病員一線救援技術,一些訓練任務比較重的單位的軍醫應著重培訓應激導致疾病的預防。
3.3 培訓內容應符合基層實際需求情況
基層軍醫的培訓的核心應站在“打贏實戰”上,一切的培訓內容應該緊貼基層的實際需求,嚴防出現培訓內容脫離基層實際,不能有效指導和提高基層軍醫的工作,造成資源的浪費的情況。該調查結果顯示現場五大救護技術、心肺復蘇和軍事訓練傷的防護為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培訓需求的前三位。基層軍醫就其工作性質和業務特點而言,應等同于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相比,全科軍醫強調知識的廣度,即知識的全面性,而專科醫生則側重知識的專一性[7]。因此提示在開展培訓之前,應了解基層部隊的實際情況,集中力量對軍隊戰時和平時工作中常見的、多發的傷病進行調查和研究。培訓過程中,加強基層軍醫對相關傷病診斷、處理的培訓。同時,可以依托軍醫大學的科研教學力量,搞好基層部隊調研工作,進一步改進和優化衛勤保障程序,真正地搞好基層軍醫的一線救護培訓工作。
3.4 培訓形式應多元化
調查,基層軍醫一線救護技術培訓形式主要有講座、討論、實訓、臨床見習。其中,實訓(51.2%)所占比例最高,這表明基層軍醫希望有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臨床見習(43.9%)也是較好的培訓方式,表明基層醫生很渴望能在專家的指導下參與臨床工作,可以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部分基層醫生希望能定期聽一些講座(36.6%),以此來充實新知識、新技能。
綜上所述,培訓人員更喜歡多元化的培訓形式,提示在今后的培訓中要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用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增強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益濱,顧慶國,賴標華,等.東南地區基層軍醫繼續教育現狀與優化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2):32-33.
[2] 董自西,趙晉,劉彬,等.基于基層軍醫能力建設的教育制度思考[J].西南國防醫藥,2015,25(10):1143-1145.
[3] 王耀麗,王玉波,程前進,等.基層部隊低年資軍醫的培訓現狀及培養模式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4,27(1):46-49.
[4] 羅益濱,顧慶國,賴標華,等.東南地區基層軍醫繼續教育現狀與優化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2):32-33.
[5] 唐洪欽,歐崇陽,謝勇,等.海軍基層軍醫素質構成與規范化培訓需求調查研究[J].海軍醫學雜志,2015,36(1):53-56.
[6] 劉晶晶,桂莉,陳卓敏,等.基層軍醫除顫技能掌握現狀及自動體外除顫儀培訓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24-26,58.
[7] 申少波,王玉琨,董曉建,等.西北地區基層軍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思考[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7,14(12):941-942.
(收稿日期: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