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華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啟發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不僅要全面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實質,在加強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合理地運用探究性學習指導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閱讀;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
比如,上《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時,要學生閉上眼睛,播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聽,爾后問:“剛才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你有什么感覺?”有的學生回答:“鳥的叫聲,像動聽的樂曲。”有的說:“我感覺這風輕輕地吹在臉上,像媽媽溫柔的手撫摸在臉上。”這時,教師說:“是啊,有個小朋友和你們感覺一樣。”這時,學生迫不急待地睜開眼睛來看課件,學生們看到一幅美麗的春日景象圖”,不禁深深被這美麗的景象吸引。
在這節課里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又特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激發著聯想,也激發著探究的欲望。為了解小朋友的美好心愿打下思維定勢。當學生睜眼看到課件時,如身臨其境、聽其聲、觀其境,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歡樂的心態中學習知識。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路開闊了,思維火花閃現了,這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又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那就是要變先。講后練為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于學生猜測與驗證。
如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讓學生為烏鴉想想更好的辦法。有的說:“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說:“我請它到我家里喝水。”還有的說:“把瓶子斜著靠在旁邊的石頭上,就可以喝著水了。”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學生以積極主動態度參與探究。
三、善于質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抒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將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宋朝思想家張載說:“于不疑處讀書,定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喜悅。”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讓學生讀課題質疑,這時,一個學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為什么還借呢?還有一位學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嗎?這時,不急于回答,而是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在讀中感悟,尋求答案。這樣即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我們認為:“一是要適當點撥。當學生在思維的轉折處,或知識的重、難點處經過自身的努力,還感到無法解決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點撥的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
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
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獲得整個系統知識,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識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學的,為此,學生們在課堂探究結束后,必須反思自己學習的行為所獲取的知識。在每節課結束后,都要問一問:剛才的學習,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過反思,讓學生把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學的探究方法,探究規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在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看重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那份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適時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培養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