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轉型期,我校會計專業對人才的培養已不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大數據時代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要求,專業建設邁向了全面轉型新階段?!盎ヂ摼W+”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產生重大的影響,會計專業以大商科實訓中心的建設為契機,提出基于“互聯網+”為主線的新會計人才培養實踐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大商科實訓中心;人才培養實踐
一、“互聯網+大商科實訓中心”建立的契機
(一)企業現代化管理迫切需要應用型財經商貿人才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加速發展,我國進入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刻,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新的歷史轉型期,具備創新精神、創業素養的應用型財經商貿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對一國經濟的起飛至關重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青睞,企業現代化管理對應用型財經商貿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二)教育部門重視增促發展勢頭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有效推進“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教育部相繼出臺了系列政策法規來保障實踐教學的運行,明確提出各類院校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指出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保證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關鍵,要求各類院校強化實訓實習環節。而且,在其規定的專業培養計劃中,明確對實踐教學環節給予了量的定位,要求實踐學分不能低于50%。
(三)契合會計專業實際,突破發展瓶頸
要破解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必須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融合發展之路,推動會計專業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全面增強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財經商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實用型、專業化、高層次、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財經商貿人才。
二、“互聯網+大商科實訓中心”建成的優勢
(一)構建會計專業實訓課程體系
學生從入校開始,學習不同階段的實訓課程,通過互聯網技術,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貫穿于會計實踐教學之中,學生運用實訓平臺進行綜合實戰演習。可以自主選擇工作崗位,在“多類社會組織中”從事銷售、采購、生產、研發、財務、人力等不同職業崗位“工作”,協作完成各個典型崗位的工作任務,全面認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和主要業務流程,訓練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從事經營管理所需的綜合執行能力、綜合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培養自身的全局意識和綜合職業素養。
(二)提升會計專業教學團隊整體水平
改變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的局面,通過積極引進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和提升現有教師水平、外聘行業專家及企業導師等措施,優化師資結構,形成一個“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以教學骨干為中堅、以青年教學能手為兩翼、以企業導師為后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團隊。加強師德教育,建設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德才兼備、愛崗敬業,能滿足財經商貿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要求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
(三)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大商科實訓中心建成后,可以承接中小微型企業代理記賬業務,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提高學生專業能力,也可以對外進行培訓,提高學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互聯網+大商科實訓中心”培養實踐模式
人才培養分為三學年進行,“專業認知實訓”階段,這一階段著重完成財經商貿專業導論及企業認知,目的是了解企業運作流程以及各專業基礎知識的訓練;“專業課程實訓”階段,這一階段著重完成本專業核心課程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在各專項訓練中使技術、技能得到充分鍛煉;“專業綜合實訓”階段,這一階段著重完成專業綜合能力訓練,打通各門專業課程帶來的知識和技能孤島,體驗崗位實戰,讓學生充分體驗崗位工作技能和方法;“商業社會全景仿真實訓”階段,是為了拓展財經商貿類專業學生就業面,進一步打通企業各項業務和專業知識之間的壁壘,讓學生由單一專業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校內頂崗實習”階段,通過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訓練,讓學生達到 “學用互聯、校企直通”的培養目標。
建立基于高職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目標、培養路徑等,離不開創新型實踐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境:“沉浸式教學”這種以學生為重心,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設置情景、協作研究、師生互動、知識建構的目標。 “把企業搬進校園”“虛擬現實智能技術”的應用,營造了實踐教學的高仿真環境,學生能得到真實的崗位體驗,在仿真的業務流程、業務規則中,充分地得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奕.“互聯網+會計學徒制”會計人才培養實踐探索[J].會計教育,2017(04).
[2]張澤,戴桂榮.優質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轉型升級再引領[J].教育學術月刊,2017(10).
作者簡介:鐘洪燕(1969.10—),男,漢族,重慶人,學士,教授,研究方向:會計教學及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