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俠
【摘要】本文主要對新業態下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進行相應的闡述,指出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的要求、創新的方式,并提出相應的強化對策。
【關鍵詞】新業態;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起源于美國,在中國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萌芽階段(1997-2005年):以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的誕生為主要標志;起步階段(2006-2011年):以第三方支付的逐漸增長為主要標志;快速發展階段(2012-2014年):以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加速布局互聯網金融不同業態為主要標志;規范發展階段(2015年至今):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得到了規范的、有序的、快速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5.8%,較2016年底提升2.6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12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30.2%,網民使用率為16.7%,較去年同期增長3.2個百分點。移動支付的滲透率繼續提升,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二、新業態下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要求
(一)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互聯網金融涉及面廣,不同金融業務在互聯網平臺的交易,一旦受到信息泄露或信息竊取威脅,將給雙方交易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下需要通過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技術層面的不斷升級來保障網絡信息的安全。
(二)加速培養互聯網技術人才
人才的發展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結合傳統金融產生目前各類互聯網金融業態。目前,我們急需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技術人才。目前,我國各大高校互聯開設金融專業的較少,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建設也處于初級階段,所以,高校互聯網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絡法規
互聯網技術在近幾年得到迅猛發展,技術支撐和用戶群龐大,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由于網絡環境具有較強的公開性和虛擬性,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要是各地的金融辦。金融行業在經營發展中出現交易壁壘等問題,使互聯網金融交易實施和操作存在風險。為了規避這些風險,需要制定和出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
三、新業態下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方向
(一)P2P貸款
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其中個體包含了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網絡借貸信息中介以互聯網為主,全渠道為借款人與出借人(即投資人)實現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搜集、信息發布、資信品谷、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投資人通過有資質的中介結構,將資金貸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
(二)眾籌融資
眾籌融資也屬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一種新興的網絡融資模式,創意人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相關信息向外界尋求資金幫助,并且將創意開發成果及過程全部提供給出資人,出資人由創意獲得利潤報酬。網絡眾籌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民間閑散資金在募集過程中缺乏法律制度的約束和規范容易導致資金非法募集,融資風險較大。
(三)金融網銷
金融網絡營銷就是以互聯網絡為基礎,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及金融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和來輔助營銷目標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市場營銷方式。主要是基金、券商等金融或理財產品網絡銷售。目前的金融網銷主要有網絡活動營銷、搜索營銷、網絡事件營銷、微博營銷、網絡視頻營銷,一個全新的泛金融行業網絡整合營銷體系已經建立完成。
(四)第三方支付
獨立于商戶和銀行為商戶和消費者提供支付結算服務的,屬于非金融性機構。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發展背景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與傳統支付手段不同,需要在購買方、供貨商和運營商之間形成一種必要聯系,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三者之間的利益相關,繼而約束和規范其交易行為,使第三方支付模式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新業態下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建議
(一)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制度
探索建立沙盒監管的模式,金融監管的部門要堅持事前監管、事中監測、事后處理,有科學的符合互聯網金融的制度指導,應用金融監管的科技手段提供優質的金融監管服務。實現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制度要求從多個方面入手,環環相扣,保證互聯網金融效率的提升。
(二)提高行業的自律性
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展開自查自糾,盡可能進行合作,展開行業內的互相合作、互相監督。鼓勵和引導互聯網企業在金融交易平臺的標準化建設上加大投入,使交易平臺操作程序、交易價格、收益保障和個人信息等要素安全可靠,有利于互聯網金融交易的自查;規范和督促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銷售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要簡單、易懂、便捷、高效,深受廣大金融消費者的歡迎。
參考文獻
[1]宋華,盧強.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創捷公司案例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7(05):172~192.
[2]謝世清,何斌.國際供應鏈金融三種典型模式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0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