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莎
【摘要】古詩詞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瑯瑯上口,特別適合中小學生背誦。中小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能發展語言,陶冶情操,還能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后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去感受詩詞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讓古詩詞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同時使我國古典文化能夠不斷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教學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美,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一、創設良好的古詩學習的氛圍
教師在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就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誦讀時間內容具體化:教師可以推薦課程標準后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讓學生利用統一的時間,如每天的晨讀時間讀一讀,背一背。在誦讀中教師要注意點燃學生養成誦讀古詩習慣的欲望,將每天的堅持轉變為良好的誦讀習慣。
(1)誦讀評價個性化。可以是精神上的口頭表揚,或是打一個很高的分數。也可以是物質上的鼓勵,如獎勵五角星、小紅旗、小卡片、本子或獎狀。讀得愈好學生就會愈喜歡讀,用及時的鼓勵和贊揚來維持學生必要的成就感。(2)教室氛圍的古詩化。在教室中可以懸掛張貼一些內容合適的古詩書法作品,并定時進行更換;在教室的黑板報上劃出一個小角落作為“古詩角”,定期更換一首古詩;語文課前提倡讀背古詩;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古詩誦讀活動;甚至在平時的對話與交談中也鼓勵學生可以用上古詩。使學生置身其中,隨時感受和體味詩歌的巨大魅力和燦爛多姿。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古詩誦讀習慣
古詩的誦讀要讀出字正腔圓。因此,在學生自讀古詩時要求能讀得文通字順。就像朱熹先生所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在讀通順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去范讀,要讀得字正腔圓,要掌握好詩的節奏韻調,能配樂誦讀更好。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在聽中去感悟詩的意蘊,在優美的旋律中體味詩的意境。
古詩的誦讀要得抑揚頓挫。誦出古詩的情意韻味。首先,是重音的處理上。重音處理得好,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游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重音落在“密密縫”“遲遲歸”上。因為讀到這六字,仿佛聽到了母親聲聲的叮嚀,看到了母親慈祥的面容。其次,是語調的升降、快慢的變化上。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變化,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最后,是節奏的劃分上。通常有兩種依據,或按音節劃分,或按語意劃分。一般來說,詩歌中按表音劃分節奏的多,古文按意義劃分節奏的居多。此外,還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
三、走進古詩,讓學生入情入境
古詩有很強的音樂美和節奏美,并且一般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音畫措施,力求達到入情入境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涼州詞》時,可先播放兩段有特色的樂曲,配以相應的畫面,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積極積累相應意境的古詩。開展古詩詞吟誦,讓學生會讀、會背很多古詩文,讀出詩的情境、詩的味道來。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更有效的接受詩詞的熏陶。因此,應充分利用班級文化陣地,營造吟誦詩文的氛圍。將學生推薦的詩詞薈萃于黑板一角,每日利用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有感情朗讀。
四、激發情趣是目的
小學古詩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情趣。這里的“情”是指從詩中領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閱讀古詩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講,學習古詩主要應達到這兩上目的。所以,我們在教《鋤禾》一詩時,就通過講述毛澤東同志言傳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來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講《示兒》和《聞關東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時,則通過講述作者的身世經歷和時代背景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時穿插介紹一些詩話趣事,作者經歷等,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五、訓練朗讀是重點
小學生學古詩,固然要講,但不宜多講,講得太深。訓練的重點應放在朗讀指導上。因而在教古詩時要注意做到“五讀”:一是范讀,教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三是講讀,教師逐句講明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五是離開課本讀,即背誦。
六、培養能力是歸宿
小學語文課是一門基礎課。在古詩的教學中,詞句的理解,基礎知識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歸宿到能力的培養上。我們在教古詩課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一是朗讀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三是詩的欣賞能力。因為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都說明了培養能力的重要性。對于古詩教學來說,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把握好以上六個環節,小學古詩教學就能達到思想教育與知識教育并重,基礎訓練與能力培養兼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郝華雄.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與情景教學[J].新課程(下),2011(6).
[2]吳裔春.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認識[J].語文學刊,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