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慧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上,抓好課前預習,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優化課堂教學,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講是為了不講”,這是葉圣陶先生的至理明言。這說明教師教學生就要像大人扶小孩走路一樣,邊扶邊走,隨時準備放手。因此,教師要堅持這項原則,并以此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一、切實提高學生第一次感知效果
小學生要想獲得牢固的知識,必須親自動手、動口、動腦,因此,教師要改變原來的“一言堂”,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參與機會,上好講讀,提高第一次感知效果。
(1)課前充分做好預習。每篇講讀課文前教師都要求學生自己解決生字、新詞。字意、詞意查字典,也就是將查得的字、詞意思放到句子中,看是否妥當。這樣做既明白了字詞的意思,又有助于對句子的理解。(2)教師要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他們自己去解決。這樣做比教師直接講出來,效果要好得多。(3)講讀課文時,我主張“讀講”,從讀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多讀,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表象,使其與課文產生共鳴并展開豐富的聯想。
二、講讀與寫作相結合
講讀課文往往都是名篇、精品。它既是閱讀教材,又是學生習作的范文。所以,要把閱讀教學與學生寫作緊密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1)觀察方法的模仿遷移。“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例如,《頤和園》一文寫了園中的美麗景色。文章先寫了進大門看到怎樣的長廊,而后寫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的和登上萬壽山看到的景色,再寫從萬壽山下來,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作者是按游覽的順序寫了頤和園的美景。指導學生閱讀分析這類以觀察見長的課文,是對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的引導。有觀察重點、觀察角度、觀察順序等做基礎的寫作訓練和基本技能的練習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中完成。(2)選材構段的模仿遷移。“讀寫例話”是學生作文的導師。學好“讀寫例話”,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作者選材構段的方法和特點,是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又一訓練目標。例如,《落花生》這篇課文講的是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議花生。對種花生只寫了一句話,收花生也只有一句話,吃花生沒有具體寫,而議花生卻寫得非常具體,突出了中心。學生學了這篇課文后再細讀“例話”,就更能體會到寫文章要做到重點部分要詳寫,與中心關系不大的內容要略寫的重要性。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寫文章要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這一知識,我曾讓學生做過一篇《小粉筆頭》的作文。因為事先學了《落花生》并讓學生掌握了這課的選材結構特點,所以學生在寫作中,對自己不熟悉的部分,如粉筆的構造及制造過程都略去不寫,而對粉筆的寓意寫得具體生動。(3)遣詞造句的模仿遷移。小學閱讀課文,文質優美,語言樸實、生動,好詞佳句、精彩片段比比皆是。這為學生遣詞造句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學生習作時或引用于文中,或仿造于句中,都是文中最閃光的部分。
模仿范文、范句是學生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過程,但絕不意味著死搬硬抄、套用套作。模仿應當成為學生創造性的勞動,成為思維的導向,并逐步達到熟能生巧。
三、以讀為教學重點
朗讀是語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方式。通過讀可以幫助學生學詞學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讀可以發展學生思維,通過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閱讀,始終以讀為教學重點。
(1)講前讀。講讀課文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全文,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摸清文章層次,找出字詞句等方面的疑難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讀前所提問題要盡可能淺顯、單純,這樣可使學生不必為問題太難而對閱讀失去興趣。(2)講時讀。淺顯易懂的段落以讀代講,難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要反復讀,仔細體會其中的含義。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句話,意思猛一看是不容易懂的,應讓學生讀讀議議,或分組討論,直到明白:這里所指的是“死亡”“離開這個世界”。再讓學生讀課文,聯系上下內容知道:小女孩是在產生幻覺的時候死的。(3)講完讀。講讀課文之后,要讓學生做一些鞏固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讀懂、讀好已學課文。這樣可以通過讀記憶字音、詞意、句式,加深對詞句的理解,達到熟讀成誦。
四、加強復習鞏固練習
復習的目的是使學生更牢固、更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熟練地掌握基本技能,使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復習時要做到。
(1)復習前,教師要提出明確的復習目標,使學生復習時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復習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復習內容的特點進行練習,一般是串練為主、講評為輔,做到抓重點、釋疑點、補缺漏。(2)組織練習時,要合理運用多種形式的復習。方法可以是獨立的、小組的、全班形式的,禁止題海戰術和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應練的精、練的巧。教師把復習內容寓于游戲之中,能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3)復習課的講評、總結要揭示復習的基礎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提出在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時應注意的問題,告訴學生記憶知識的方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上,抓好課前預習,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優化課堂教學,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講是為了不講”的目的,實實在在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倩.學生自主探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天津教育,2016(1).
[2]王茹英.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