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焦作市地處我國南北交匯點,東西結合部,又是新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中心地帶,是河南省的發達地區之一。焦作市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優勢明顯,包括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豐富的旅游資源、優越的區位優勢、較為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等。
【關鍵詞】焦作;旅游資源;開發優勢
一、旅游資源豐富
焦作市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和古老獨特的名勝古跡。在全市綿延130公里的旅游風景線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景區景點1000多處。經過近六年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和運作,現已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歷史人文、休閑娛樂“三大系列”,以云臺山、青天河、神農山、青龍峽、峰林峽“五大景區”和中華太極拳發祥地溫縣陳家溝、豫北小桂林丹河峽谷等“十大景點”為代表的、以山水峽谷風光為特色的焦作旅游大的格局和框架,以及焦作山水“春賞山花、夏看山水、秋觀紅葉、冬覽冰雪”四季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整體品牌優勢。而且還有星光燦爛的歷史文物古跡:千佛閣、太平天國北伐遺址、漢山陽城遺址、慈勝寺、妙樂寺塔、勝果寺塔、古羊腸畈道、藥王廟、早商府城遺址、布衣王子朱載育、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故里韓園。2003年,焦作市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焦作山水品牌開始在全國叫響,目前已成為一個全國新興的旅游熱點城市,云臺山景區已連續六個黃金周占據全省景區游客人數、門票收入雙第一的龍頭地位。2005年云臺山、青天河等五大園區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近年來,焦作市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依托,把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抓,經過七年時間,焦作旅游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焦作市還榮獲了“焦作山水”“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太極圣地”“世界杰出旅游服務品牌”等眾多旅游知名品牌。焦作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及其取得的顯著成就被業界稱為“焦作現象”,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業界權威的廣泛認可,贏得了廣大游客的高度贊譽。
二、區位及交通條件優越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省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F轄2市4縣4區和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4071平方公里,總人口345.5萬,其中市區人口80.7萬,城鎮人口133.1萬。
焦作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它地處我國南北交匯點,東西結合部,又是新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中心地帶,具有承東啟西、溝南通北的樞紐地位。焦作有著便利的交通優勢。它地處黃河南北之通道,扼晉豫兩省之要沖,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境內有焦枝(焦作--枝城)、焦太(焦作--太原)、焦新(焦作--新鄉)、月侯(月山--侯馬)四條鐵路線,有月山、待王兩個較大的貨運編組站,鐵路交通便利。全市公路總里程達4953公里,公路密度121.6公里/百平方公里,遠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境內已建成焦鄭、焦晉兩條高速,通車里程達72.8公里,正在建設焦溫、新焦濟、濟洛三條高速,“十五”末,焦作將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目標,中心城市到各縣市均可實現高速連接,屆時將構筑起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全市的高速公路網也將與京珠、太澳、連霍等國家干線高速公路連通,焦作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經濟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
焦作市擁有獨特的購物環境和美食文化。焦作位于太行山區,物產豐富。最有名的就是四大懷藥:懷山藥(鐵棍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這些特產的主要產地:溫縣、武陟、孟州、博愛。焦作的餐飲以豫菜為主,其他最為有名的土特產是:懷慶府的驢肉、五里源的松花蛋和武陟油茶。
焦作市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大力宣傳。焦作旅游始終堅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將分散的景區景點集中整合,統一打“焦作山水”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向國內外宣傳推介,不斷開拓國內外旅游客源市場,全市各景區點接待人數、門票收入等各項旅游經濟指標連續逐年攀升,有力地保證了全市旅游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焦作市的主要做法:一是通過中央電視臺、旅游衛視、香港陽光衛視、澳門蓮花衛視、人民日報、中國政協報、中國旅游報、香港大公報等國內外主流媒體宣傳焦作旅游整體形象。二是通過舉辦“焦作山水國際旅游節”“紅葉節”“高端推介會”等大型旅游節慶活動營造轟動效應,宣傳推介焦作旅游。三是組織全市各景區景點共同參加國際、國內旅游交易會,展示焦作旅游整體形象。四是制定“來焦旅游獎勵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旅行社整合旅游資源科學編排線路,發展二日游和多日游,盡可能將更多的景區串聯起來。五是統一制作焦作旅游宣傳資料,進行整體宣傳推廣。
參考文獻
[1]畢劍.后“焦作現象”時期焦作旅游發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14(04):393~397.
[2]范彬彬.基于焦作旅游的區域旅游現象比較分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04):46~50.
[3]耿莉萍.焦作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9(03):487~490.
作者簡介:申紅星(1978—),男,河南輝縣人,新鄉學院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史與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