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榮
【摘要】近年來,全國有關職業病的報道層出不窮。職業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密切關注,職業病防治工作已成為一個全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將公共管理理論和職業病防治工作相結合,用公共管理的觀點來分析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現象、本質、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小企業;職業危害;現狀;措施
一、當前職業危害防治工作面臨現狀
(一)職業病危害面廣量大,中小企業尤其顯著
我國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多,分布廣,大多存在于礦山、金屬冶煉、醫藥化工、建材、機械加工、電子通信設備制造等30多個主要行業。而在這些行業中,90%以上的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由于這些企業車間工作條件普遍較差,采用的生產工藝又相對落后,加上中小企業對職業病防治意識薄弱,職業病的患病風險大幅度提升。
(二)職業病具有群發性、緩發性,容易導致群體性患病
職業病是由于勞動者接觸了工作環境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而導致的疾病,在接觸人群中,常有多人同時或先后發生相類似的健康損害,表現出一定的群發性。同時,很多職業病尤其是塵肺病和一些慢性職業中毒普遍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平常不容易引起勞動者本人重視,但一旦發病就往往很難治愈,具有一定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隨著用工制度的改變,員工勞動關系不固定,流動性增大,大量員工職業病危害情況十分復雜,健康影響難以判定。
(三)職業病危害轉移趨勢明顯,防治責任出現轉嫁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很多外資企業為了轉嫁職業病防治責任,把大量境外的職業病危害轉移到了我國。而在國內,由于地區間、企業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大家對職業病防治重要性認識的不同,職業病危害也明顯表現出由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內陸欠發達地區轉移,由大中城市向農村轉移,由煤礦粉塵企業向其他企業轉移,由大中型企業向中小型企業轉移等趨勢。
(四)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機械制造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相對薄弱
一是不少用人單位職業衛生主體責任未能有效落實,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意識淡薄。二是職業衛生管理薄弱,作業環境惡劣,缺乏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三是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未能得到有效貫徹。四是勞動者職業衛生知識不足,防護意識不強,深受職業病危害傷害。
二、提升職業病防治工作水平的對策
(一)建立職業病危害防治部門溝通機制
各級政府應提升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步掌握各地職業病危害企業監管底數,加快職業衛生監管隊伍建設,完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布局,積極制定職業病防治規劃,并將職業病防治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年度考核指標。同時,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網絡,統一規劃、組織、協調全國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定期職業病防治工作協調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交流職業病危害監管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適當開展聯合執法,督促企業消除隱患。
(二)嚴格執行職業衛生“三同時”制度
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關鍵在于從建設項目的“源頭”實施管理,避免先危害后治理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從根本上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此外,用人單位和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職業病防治法》《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關于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的法律要求。
(三)高危粉塵的控制
針對我國塵肺病例持續發生的現狀,各級政府要及時制定專項方案,積極在煤炭礦山、裝備制造、建筑建材、石材加工等矽塵、電焊煙塵危害突出的行業,重點開展高危粉塵治理,有效控制工作場所高危粉塵濃度。嚴格關停那些工作場所高危粉塵嚴重又缺乏治理價值的落后企業,努力減少新病例的發生。
(四)啟動企業職業病防治人才培養工作
依托現有專家隊伍,組建職業健康專家委員會,對企業或監管部門在職業病防治工作方面遇到的技術性難題進行指導,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建議。積極完善職業健康體檢機構、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的布局規劃,強化綜合性醫院甚至鄉鎮衛生院的職業病防治專業能力建設,確保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救治服務能滿足各地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基本需求。
(五)制定并落實職業病防治經濟政策
各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職業病防治專項資金制度,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力爭所有企業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建立地方財政、工傷保險基金、企業、社會多種渠道的投入機制,用于職業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隊伍建設和相關技術發展。督促和引導企業等用人單位加大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保證各項職業病防控措施的落實,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各級政府對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激勵約束工作機制,根據企業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在行政許可、項目審批、銀行信貸、保險費率、評優評先等方面對企業進行激勵約束。
總之,職業危害現狀對我國目前職業衛生管理的問題、社會現象以及經濟發展特點等是一種真實的反映,必須從管理、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對職業危害進行有效的遏制,通過科學的、系統的管理則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預防職業危害。
參考文獻
[1]陳薇,周雪薇.中小企業職業健康管理現狀的調查分析[J].安全,2013,34(01):42~46.
[2]許蘭娟,周江濤,肖偉超,周勇.中小企業職業危害現狀及對策[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2,38(0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