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王晶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我國幅員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以平山“漁家樂”為例,從它的起源,現狀和未來,共同探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山漁家樂;傳承與保護
一、平山漁家樂的起源與現狀
(一)平山漁家樂的起源
(1)“漁家樂”是一種廣泛流傳在河北平山縣一帶的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舞蹈。誕生至今已有300年。因為平山縣位于河北省西部提還能改善終端的北麓。地處太行山區的平山縣自古以來就沒有靠打漁為生的傳統,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漁家樂是由外傳入的,但是通過采風和調研發現并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2)“漁家樂”的活動多是在農歷的正月里。由村中的“好樂者”來負責選出村中的聰明伶俐的未婚青年來扮演其中的角色。沒到臘月初八就開始集訓,由年老的藝人開始傳藝。漁家樂有著明顯的文雅和瀟灑的藝術特性。在傳統的節目中都是他們要參加的場合,包括元宵節,廟會等,形式主要是為了祭祀。(3)“漁家樂”在傳統上有九個角色。即一個漁翁。四個小生,四個小旦。漁家樂中的扮相基本和戲曲是相似的。漁家樂的表演又分為行會和打場。其中樂隊的編制由民間的管弦樂彈撥樂和打擊樂組成,其中的音樂曲調所用的大部分是當地民歌曲牌和民歌小調組成的。曲調課演奏也可演唱,伴奏以管弦樂為主。歌唱時次之,打擊樂主要用于行會時。在舞蹈隊伍前面開道。
(二)平山漁家樂的現狀
(1)漁家樂現在也主要是靠老藝人帶徒弟的方式來傳承。但是由于流傳的年代久遠。許多老一輩的藝人早就已經離世多年。如今,能夠全面掌握漁家樂的藝人是越來越少了。其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外出打工的收入要比在家務農的收入要高得多。大量的年輕人都愿意進城務工。很少有人愿意留在農村家里。也沒有人再愿意學習。(2)我國從2002年正式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這一政策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發展的力度。平山縣也組建了自己的演出隊伍。利用農閑的時間進行排練,同時還有一批文藝工作者,走進平山縣的農村,對“漁家樂”進行新的編排和整理,使這一古老的樂種煥發新的光彩。
二、以平山漁家樂為例,探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一)要建立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整個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執行落實非遺法,設立專項的保護基金,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制定傳承人保護計劃,加強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與保存。如同“平山漁家樂”的保護,就是通過國家的保護非遺法令政策的出臺,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鮮活狀態”傳承是非遺保護最有效的方法
(1)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傳承的文化。是傳人的文化。代代相傳,口傳心授是其獨特的傳播延續方式。建立本地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對那些確有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項目保護,要鼓勵積極申報各級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摸清家底家里名錄保護體系。正如“漁家樂”的保護,應該各級政府派出專家團隊,對其進行調查研究,搞清楚非遺的具體模式和具體的價值,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的保護。(2)要有傳承的保護,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也是人的存在,要想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其文化形態,更重要的是以人為載體的知識和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就像“平山漁家樂”之類的非遺項目,相關機構應該鼓勵村民來學習非遺項目。或是把非遺和當地的高校藝術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才可做到好的傳承。(3)當今的社會信息高度發達,發展創新形式的非遺傳承和保護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比如讓非遺與旅游文化相結合。就如同“漁家樂”這樣的非遺項目,就可以通過節會民俗文化旅游的形式來對外宣傳。正好可以通過民俗旅游,既可以讓那個游客放松身心,又可以讓傳承人對外展示他們的非遺文化。
三、結語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包含了人類歷史上遺留文化的精粹。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推進,發展有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已經建立,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已經取得新的進展。生態文化保護區初步形成。像“平山漁家樂”這樣的古老藝術就可能完全消失。所以,我們還是要加強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是極其艱巨的,只有我們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自己民族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再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能在真正的意義上傳承保護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謝紅,王晶.河北平山“漁家樂”文化初探[J].中國音樂,2007(04).
[2]范玉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楊柳,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王晶,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