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華 孫凌云
【摘要】本文通過思考高校如何開設評書藝術鑒賞課程,研究增強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尊重的方法及思路,使傳統文化進入校園這一有效的傳承方式得到探索和創新。
【關鍵詞】評書;傳承;課程
一、在高校開展評書藝術課程教學實踐的意義
(1)引領學生尊重熱愛傳統文化的需要。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古代,只有老師和說評書的人被稱為“先生”,可見評書藝術在傳統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評書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在高校開設評書藝術鑒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尊重熱愛的情感。
(2)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需要。評書所講的內容涉及歷史發展各個階段,說書人通過對說書內容的評價議論,表達了他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理解,對聽眾的社會觀、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高校開展優秀評書作品的推介鑒賞課程,指導學生收看、收聽、閱讀、模仿表演評書作品,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認識理解等方面,都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3)評書藝術保護與活態傳承的需要。近年來,評書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但是,傳統的師帶徒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評書傳承發展的需要。要想一門藝術能夠得到發展,群眾需要、喜愛是最重要的基礎,目前評書藝術傳承面臨著聽眾流失、作品陳舊、評書事業后繼乏人的狀態,若不及時搶救,失傳在所難免。
二、在高校開展評書藝術課程教學實踐的可行性策略
(一)成立專門組織,組建研究團隊
評書藝術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高校成立評書藝術研究中心,通過課題立項作為研究載體,對成型的研究成果,通過論文發表、教材編寫的形式進行固化,通過申請上級課題立項、發表學術講座、開設專題報告、舉辦專題培訓、開展網絡傳播等多種形式來實現研究成果轉化,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宣傳評書藝術魅力,喚醒大眾對評書藝術的情感,培養聽眾感受評書藝術的審美體驗。
(二)圍繞評書藝術的活態傳承開展研究與實踐
(1)評書語言文化研究。歸納總結評書中的方言詞匯、本溪土語的特殊句式科學化整理、保存本溪民俗文化;根據現有材料,提煉評書用字、句法樣式,形成評書教學資源庫。
(2)評書創作研究。主要研究田連元評書作品的創作體裁論、創作語言論、創作人物論、創作結構等,系統歸納和總結田連元評書藝術的演變歷程和文化成就,進而更深入地探討評書藝術的文化思想反映領域、時代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內涵。
(3)評書課程實踐。評書類本科課程的推進有利于普及評書文化,增強大學生對于評書藝術的熱愛,引名角進校園,帶學生進社會的課程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評書藝術的人才缺口,并可以填補評書老中青愛好者斷層的問題,為評書傳播助推。
(三)開設評書藝術欣賞課程
在高校開設評書鑒賞課程可以是公共選修或專業選修的課程。評書藝術鑒賞進入高校課程,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對評書藝術的熱愛,推動評書藝術文化的普及,而且,也是培養評書愛好者、研究者、傳播者、創作者的重要途徑。當然,要做好評書鑒賞課程的教學工作,對授課教師評書教學研究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即使作為公共選修課程開設,也應力求通過評書基礎知識普及、評書表演藝術家簡介、評書類本科課程的推進普及評書文化。
三、在高校開展評書藝術課程教學實踐需要注意的問題
(1)堅持開放辦學持續開展研究。通過傳承保護活動的開展,定期請當地非遺保護中心專家講授本溪評書的歷史、發展及傳承現狀,在非遺日、傳統節日讓大學生到社會中去感受和體驗本溪評書的魅力,培養青年對評書藝術的感情。
(2)重視成果轉化。高校通過評書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傳承,培養了學生對評書的興趣,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只有不斷提高傳承發展水平,探索找到更多更好的傳承方式,聯合開展課題研究,教學、演出,召開研討會、撰寫教材、發表論文等,才能為堅定文化自信做出新貢獻。
(3)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最佳方式,藝術的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將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非遺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創新發展。非遺以創新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方式的變革,進而向世界推介中華民族的文化。
高校開展評書藝術課程,不僅可以推動高校教師圍繞評書藝術的教學鑒賞、藝術理論、市場經營、作品創作等方面開展研究,而且通過課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評書藝術喜愛的情感,培養評書聽眾、觀眾。遴選指導推薦優秀的評書人才,是解決評書藝術當下活態傳承與保護困境的一個很好的策略與途徑。
參考文獻
[1]趙農.在非物質物質之間———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06):20~22.
作者簡介:任麗華(1966—),女,遼寧本溪人,碩士,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孫凌云(1971—),女,遼寧本溪人,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音樂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