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學生,但近幾年來,某些職業院校招生門檻低,對學生的要求低,招生范圍廣,從而暴露了學生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問題和亟需解決的現狀,筆者將從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出發,為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提供解決思路。
【關鍵詞】現狀分析;德育教育;解決對策
一、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現狀
(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往往是兩代人守著一棵獨苗,所以從小就是備受呵護,幾乎是任何需求都能夠被滿足。在學校里,以“分數”說話,為了能嶄露頭角,大家是你爭我搶,根本不會考慮到他人,也不會與他人實現協作。
(二)自由散漫,紀律觀念差
現在很多學生的家長都在外打工,他們都是和祖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中家長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導致學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而學校教育中教師偏重成績,對德育重視不夠,偏重課堂表現,對學生課下的行為缺乏約束力,也導致了學生紀律觀念差。
(三)有自卑心理,上進心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
學生的信心來源于平時的表現,來源于他人的信任和反應。然而,在職業院校中,學生的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不乏放棄自己的舉動,這使他們信心低下,當學生表現出自暴自棄,外在對他們的反應也會進行相應的改變,當外在反應進行刺激,學生的信心也會愈加的低,這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不愿學習,從而工作難以開展。這是一個非良性循環,改變的根本因素在于德育教育方式的改良。
(四)未來目標不明確
大部分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有著很強的自知能力,在人們的一向觀念中,進入職業院校學習,仿佛是十分丟臉而無能的事情,學生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便順從大眾的想法,從心理上排斥自己進入職業院校接受教育這一件事,從而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展現出對抗性的姿態,以避免使自己成為異類。
二、職業院校中德育教育現狀產生的原因
(一)大環境因素
這里大環境指的是社會的環境。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德育教育既要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又要迎合職業院校學生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心理狀況,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是比較難的。與此同時,社會的復雜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對于德育教育而言,需要一個相對單純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應當是真誠的、可靠的,而不是爾虞我詐,當代社會的復雜性卻遠不止如此,道德的缺失,良好社會風氣的淪喪,使整個社會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失去認識。
(二)教學因素
有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使得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行為習慣上沒有得到很好的養成,把優等生與差生進行區別對待,無視差生的教育,雖然開設德育課,但量少且不受重視,部分教師也以走過場的形式結束課程,現行的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目標內容過于高、大、空,過于政治化、劃一化、成人化、工具化,脫離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現實生活,不能解決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從而影響其可信性和實效性。
(三)家庭因素
與此同時,家庭因素也占有了十分大的比重。中職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養成懶動手、不愛勞動、怕苦怕累的習慣。也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學生是單身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等情況不聞不問,使學生中出現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等得不到及時的、正確的疏導與調節,易產生心理障礙,從而造成品德差、行為習慣不好。
三、職業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心理輔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疏通學生心理中的不滿、煩悶、逆反、嫉妒、自卑、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拉近師生的距離,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二)改善職業學校德育課堂
在職業學校德育教育課堂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教學模式,教師需要主動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特征,從而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同時,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扮演案例中的某個具體角色,重現案例中的事件,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優化學校育人環境。一定的環境氛圍可以強化或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為了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質素質,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營造良好的育人氣氛,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中職學生德育,是一項艱巨、復雜、長期的工作,需要得到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同時,更要使學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成為具有創新意識、探索意識的新世紀的技能型人才。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竭盡全力,抓住主要矛盾,始終如一地堅持做好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張香蘭.當前中國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4).
[2]曲士英.明理教育: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新路徑——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明理學院建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