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趙雁君
【摘要】多媒體課件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既是現代數學課程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在嘗試比較用與不用,用多與用少,照搬用和創造性用方面,通過對比研究,成效顯著,所以,多媒體課件在初中數學教學,尤其是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初中數學教學;興趣;思維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數學更感興趣
多媒體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是個新鮮事物,在多媒體教室里用課件上課能使學生充滿新鮮、好奇感。學生學習動機是掌握知識,形成品格的重要因素。學習動機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學習興趣。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動機中最現實和最活躍的基礎。學生的興趣是他們學習的直接出發點,好奇、好動是他們突出的心理特征。學生樂于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索取。所以,學生對采用多媒體課堂教學頗感興趣,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自覺的、積極的。在電教手段創設的愉快情境中學習,學生便有“我要學”“我想學”“我樂學”的積極性。這時的課堂教學便是教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的最佳結合,也為實現課堂教學優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讓重難點更加容易突破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中的廣泛運用,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點是多媒體課件以其本身的直觀形象性特點而具備了最佳的視聽覺效果,這對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提供的許多可能性往往是我們普通教學手段所難以企及的。它會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使課堂生動活潑,并帶領學生進入課文創設的特有情境之中,讓學生通過直接的視聽感官作用,產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積極思維的狀態中。把教材的重點、難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制作投影片或幻燈片進行教學,不僅可以避免用語言表達的困難,也可以節省教學時間,使學生一目了然,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把深難的內容通俗化,化難為易,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易于理解,一目了然。
尤其是七年級數學教學,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不能用嚴謹、科學的推理講解清楚,必須通過學生自己去感知體會,因此,學生對有些知識的理解還是比較困難,容易產生思維障礙。例如,教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截一個立體圖形”等內容時,運用課件演示,利用它表現的直觀、深刻性強,可無限分割,可重復展示的優勢展現知識的發生、轉變過程,突破思維障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提升學生數學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思維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不斷地創造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保護和激勵學生的創新欲望,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利用兩種教學手段的優勢,在關鍵處設問,不僅能使學生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識,而且使學生敢于擺脫課本的束縛,通過操作、思考、討論、辨析,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相結合,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相結合,走獨立探索的創新思路。
四、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空間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概念、法則等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些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形成新的認識結構帶來困難,而教師采用多媒體動態圖象演示,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演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對角的概念的認識,教師借助多媒體優勢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突出概念的要點,顯示“角”的圖形,建立總體印象;分步顯示角的形成,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連續顯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啟發學生自己創造,自行推測歸納概念;按多媒體顯示過程學生再認概念,且強化概念“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要點的理解。這樣利用多媒體的演示功能,利于學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維,歸納概念,理解概念。
五、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使練習高效化
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發展智力的活動,利用多媒體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是游戲、繪圖、選擇、拼圖、填充等形式,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練習題型單一、枯燥的問題,使學生厭煩練習的現象得以改變。在練習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減少疲勞,煥發精神,使他們愉快地接受知識。計算機的反饋再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了擴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得到發揮,讓學生都能學得好,練得好,多媒體課件有它的魅力,也有它的優勢。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能把握好使用多媒體的一個“度”,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讓它發揮優勢,就更能展現多媒體教學的魅力,從而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春玲.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整體教學效率與效果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7.
[2]楊耀華.淺談農村初中數學課改應注意五個整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