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宇
【摘要】在高校的教育中素質教育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本文主要從大學體育改革的角度出發,針對體育改革對于大學素質教育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時還提出了在素質教育下大學體育改革的主要策略,其中包括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積極倡導正確的體育觀念和人才觀念、課程目標統領課程要素等。
【關鍵詞】大學體育;素質教育;以人為本
學校教育中高校教育處于最后一個環節,所以要將素質教育的觀念進行徹底的貫徹。在素質教育中大學體育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促進大學素質得到提升的主要渠道。在素質教育的當代教育中,高校的體育教育要將學生的健康放在首要的位置,借助體育鍛煉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僅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讓學生樹立一個終生鍛煉的觀念意識。
一、大學素質教育中高校體育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體育教學改革至關重要,在實現大學素質教育中處于重要的位置。高校體育改革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大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
(一)有助于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心理健康
在高校體育改革中,要將素質教育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因為體育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合作和集體意識,教會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的問題,能夠正確地進行關系的處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具有頑強的意志,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
(二)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需要不斷的提升,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生活。在體育課程中有很多項目能夠促進學生的進取精神得到培養,有很多的項目需要有頑強的意志才能順利完成,所以對于學生的耐力也進行了相關的培養。高校體育教育改革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訓練的興趣,讓學生對于新穎的事物能夠產生興趣并接受,不斷促進學生的進取精神。
二、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進行大學體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貫徹實施
在普通的高校中,體育教學都是依舊教學課程的規定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會阻礙學生個體差異的發展,對于學生的潛能發掘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發展,因此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創新,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素質教育理念之下的體育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需要深入的貫徹落實,因材施教,充分地發揮高校體育所具有的影響。
(二)課程目標統領課程要素
在高校中要將學生的素質提高作為主要的課程目標,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關注度,因此高校課程的改革也注意對于學生的素質進行提高,并將該目標作為所有的課程建設的要素之一。對于當今的大學體育教育要進行深入的探究,對于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準確的把握,才能順利地進行策略的實施。作為教師,要將課程的要求和內容作為依據進行教學和體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新的體育教學體系和課程模式的建立對于體育教學具有深遠的影響,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正確的體育觀念和人才觀念的貫徹
大學體育在眾多的課程中屬于一門既輕松又愉快的課程,作為學生進行身體放松的主要途徑,同時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和身心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體育課程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作為高校體育改革應該更加關注體育對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影響,注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生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所以,體育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之間進行密切的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對于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同時,在體育教育改革過程中還要將人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的位置,使得體育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三、結語
在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中,體育課程是主要的課程之一,對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體育課程能夠促進學生健康體魄得到塑造,對于學生智力和審美能力也有提高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際關系的處理,促進大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總而言之,體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而且還可以使得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體育教育的改革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德先.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體育教學路徑淺析[J].才智,2017(24).
[2]叢瑞閣.素質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2(20).
[3]王維東.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社會價值的定位[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4]辛磊.基于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7(11).
[5]李若楠.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芻議[J].當代體育科技,2017(25).
[6]張浩.素質教育理念訴求下高校體育和諧發展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