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靜
【摘要】語文教學中含有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教授初中語文知識的時候,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與之相融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路徑
一、滲透傳統節日習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這些節日習俗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有獨屬于自己的文化背景,教師在教語文知識的時候,也可以結合教材知識,適當地滲透傳統節日習俗,傳承中華優化傳統文化。如在學習《端午的鴨蛋》這篇課文的時候,文章開篇就寫道“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想一下在自己的家鄉端午是如何過的,有哪些特點,學生對自己所經歷過的事情,往往記憶猶新,有的學生說在端午節,自己的家鄉會吃粽子、劃龍舟;還有的同學說在端午節自己家鄉的人會在門前插艾葉、喝雄黃酒。不同地區的人們,端午習俗也不盡相同。在回憶了家鄉端午的習俗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們說一說端午的由來。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欲望,還能幫助他們了解一些傳統節日習俗由來的原因和背景,加深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不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表示,一些原本在自己印象中很普通的節日,原來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也更加的濃厚了。
二、結合教材知識,多角度挖掘中華傳統文化
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可謂是無處不在,教師在教學知識的時候,要學會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在挖掘傳統文化知識的時候,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作者入手,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許多杰出的文學家,他們既在文學領域有著非凡的成就,又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愛國者,如著名的詩人范仲淹詠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名言;而文天祥兵敗被俘之后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心;偏居陋室的杜甫輾轉反側間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這些作者所懷有的大志,實際上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意結合作者的生平,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
其次,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蘊藏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學會根據教學內容,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如在教學《香菱學詩》《楊修之死》和《范進中舉》《智取生辰綱》等經典名篇的時候,教師可以從這些課文的故事情節入手,以小見到,挖掘《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經典名著中所滲透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最后,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從詞句運用,詩詞意境入手,幫助學生解讀傳統文化。如在學習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淡泊和寧靜,而在學習李白“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時,我們則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故鄉的不舍之情。在古詩詞中,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句子,卻有著萬鈞之力,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古詩詞的內容,通過意境分析,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他們的知識。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可謂是無處不在的,教師在教語文知識時,要學會剖析語文教材,做好傳統文化滲透工作。如在學習劉禹錫《陋室銘》時,教學可以從開篇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兩句入手,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優缺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而在學習周敦頤《愛蓮說》時,讀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會感嘆蓮的品格之高潔。在教學中,可以由“蓮”及人,幫助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中所說“君子”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學做“君子”,這對學生以后的成長及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加強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教學評價
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思想認識不同,不用學生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可能也有著較大的差別,有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有的學生則對于傳統文化不屑一顧,認為其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影響不大。教師在教語文知識,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也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的評價。在教學傳統文化知識的時候,要盡可能地選擇學生可能會喜歡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們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客觀得對學生進行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的發展。
總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所在,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時候,不僅需要學好相關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著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的見識,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可謂是一舉多得,教師在教語文知識的時候,要注意做好傳統文化知識的講解和教授,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及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雙金.“12歲以前”的語文課程體系建設——從傳統文化教育的角度[J].創新人才教育,2015(04).
[2]韓雪屏.發掘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因素——兼談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建構[J].語文建設,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