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瓊,秦武峰

[摘 要]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林業高職院校一直致力于國家林業建設,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學校內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從影響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目標的因素入手,從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入手探討林業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內容建構。
[關 鍵 詞] 林業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建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094-02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有效途徑,而生態文明建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只有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能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時時、事事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自覺踐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進展迅速。但讓大家都具備生態文明意識,離不開教育。目前,從中小學到職業院校、本科高校,都掀起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熱潮,但是由于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規范的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因此,構建符合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是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
一、影響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目標的因素
(一)國家政策
2012年11月8日,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了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并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015年4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從家庭、學校教育抓起,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的任務。2016年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學校環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態意識”的建設任務。從這個層面,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推進學校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生態意識,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二)高職教育的辦學定位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高職院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要求我們“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要“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從這個層面講,高職院校要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貫穿學生職業意識培養、職業能力訓練、職業道德熏陶、職業習慣養成,讓生態文明意識融入職業素養。
(三)人的全面發展要求
林業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期間將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畢業之后即投身林業建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踐行者。因此,我們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崗位操作能力,更要有較高的生態文明素養和對未來社會負責的態度和能力。從這個層面講,林業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將生態文明知識與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理論實踐相結合,讓我們的學生不僅成為林業行業的專業技能人才,更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踐行并影響身邊的人。
二、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目標的確定
林業高職院校本身就長期開設大量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知識的專業課,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綜合課程,涉及農學、林雪、資源與環境、生態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內容,因此林業高職院校需要考慮學校課程和教學資源兩方面因素來確定課程目標。
(一)認知目標——獲取生態知識
生態文明認知是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首要目標,主要通過生態文明知識普及,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態文明知識。對林業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在日常的專業課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生態學、林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因為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查漏補缺要做到:(1)從歷史文化熏陶等方面,幫助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和自然歷史演變過程。(2)從國家政策層面,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相關政策。(3)從環境保護方面,介紹國內外的先進做法,普及環境保護相關知識。
(二)情感目標——培養生態情感
生態文明情感培養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第二層目標其目的是:(1)要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恩之心,懂得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個個體,我們依賴自然生存、成長、發展,與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2)要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們人類運用聰明才智才產生了許許多多偉大的發明創造,但是我們要懂得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否則頻繁的自然災害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懲罰。(3)要培養學生心系自然敢于擔當的人格。當前的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夢的實現,從來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的責任,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在當前的和平年代,要培養學生心系自然、心憂天下、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人格。
(三)技能目標——踐行生態行為
正確踐行生態行為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終極目標,讓學生在掌握生態文明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用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之情,指引他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1)約束個人行為,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開始踐行節約環保意識。(2)結合工作實際,從專業的角度服務國家林業行業。(3)開拓思路,創新性地開展本職工作,發明、創造、推廣生態建設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
林業職業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依據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認知、情感、技能三個目標的定位,開展生態文明素養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再結合授課學生所在專業特點,精選課程內容。
(一)認知目標——專題講授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知識
根據林業高職院校課程特點,結合專家意見,構建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庫,根據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調查結果及學生所在專業,選擇專題內容組織教學。目前,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知識一般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二)情感目標——融入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課程改革
對林業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培養生態情感,不能脫離專業核心課程,否則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要實現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態環境、對生態文明建設、對國家建設的生態情感,就必須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通過專業核心課程潛移默化形成對林業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我們國家的熱愛,從而將生態文明情感轉化為職業素養,自覺擔負起國家林業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
(三)技能目標——開展實踐課程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技能目標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第三層目標,它建立在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之上,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理論知識的鋪墊,情感的培養,最終我們希望在知識的指引下和情感的帶動下,林業職業院校學生能成為未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因此開展實踐課程,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極為重要。可以從核心專業課教學、生態文明教育、校園文化三個方面入手,通過涉林專業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節約環保的意識和生態保護技能,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課開展環保技能比拼,培養學生生態道德和綠色生活習慣,通過生態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愛護校園一草一木,致力于園林式校園建設。
我們都知道,當大家給予特別“關注”的東西,往往是我們生活中“稀缺”的,將生態文明教育孤立出來進行,反而讓其如“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我們要真正讓生態文明教育行之有效,就必須依托我們的專業、融入我們的職業,如烙印一般刻入我們的生活,從認知上懂得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從情感上接受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從技能上具備切實可行的操作能力。當有一天人人不提生態文明,不提環境保護,但是大家一言一行無不遵循大自然規律,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那才是我們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目標真正達成的時候。
參考文獻:
[1]張雨.農林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構建研究[D].西安農林科技大學,2014.
[2]林智理.生態文明教育與高校的實踐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
[3]劉妍君.淺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觀察,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