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婧
[摘 要]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機等新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社會各行各業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信息化已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改革日趨明顯。尤其是近幾年微課、多媒體這些新興的教育手段已經在課堂中不斷普及,給教學課堂添加了許多生機與活力,讓教育不斷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國家也重點推出了“網絡空間學習人人通”“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等教學活動,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可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新興科技的逐漸普及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影響,已經適應傳統教育手段的教師是不是能夠及時適應并駕馭這些新興產物,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主要論述的一個問題。
[關 鍵 詞] 教育信息化;教師;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25-01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教育信息化剛開始應用時,由于打破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所以開始受到了阻礙。一部分老師認為教育信息化與多年的教學經驗沖突,單憑信息化技術怎么能教好學生。另外,很多老師認為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就是運用多媒體授課,對教育信息化認識不到位。但是隨著這些新興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學生會逐漸提高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改變學習觀念。作為教師也能夠通過對這些教育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輕松但是高效率的學習,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教師再從中學習各種教育信息化技術,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從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能否朝著一個好的方面進步關鍵因素在于教師,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不斷進步才有可能帶動教育信息化的全面發展,因為教師是教育的一個主體。這也就要求教師在這個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不斷地自我進步與自我發展,隨著時代變遷隨時改變教學策略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才能利用教育信息化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學生的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對知識點的背誦和記憶上,而是對一個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上,這就要求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教學設計、網絡教學、網絡課程開發和各種軟件應用開拓上,利用信息化將網絡信息與書本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將教師教學實踐與學生的認知有機結合起來,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和方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學生探索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育信息化是一條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以及技能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學習教育信息化過程中,不但能夠學到新的教學模式,而且能夠提高信息化處理技術,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三、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地位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向學生進行知識講授的傳遞者,教師占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育信息化的引入,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變成了指導、組織和協調者。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下,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探索與分析能力,不再是一味地背誦教師講解的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既能夠避免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也能夠讓學生不斷發散思維、拓展想象?,F在我校正在推行的混合課程開發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信息化例子,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將教師自己開發的課程資源展現給學生,學生線下學習、提出問題、提交作業,教師網上答疑和批改作業,然后通過線上總結反饋等形式總結學習,這種方式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教師起輔助作用。由于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因而積極性會大大增強,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
無論工作在哪一行業,都離不開創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更應該創新,創新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教師的創新主要指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創新。那么教師如何去創新呢?如果教師還是“白+黑”的方式,學生已經厭煩,學生期待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氛圍,期待參與到教學討論中去,信息化教學也賦予了教師一定的主動權,教師可以把自身想要表達的觀點、理念用新穎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對新的事物又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挖掘研究。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新觀念,接受新知識,才能提高創新精神。
現階段的社會是一個發展速度極快的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壓力都會很大,教育行業也不例外,信息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行業的一個常態,由此對教育模式、手段以及理念都做出改變是一線教師面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所以,給一線教師的建議是不斷進行自我更新、自我學習,不斷跟上時代的步伐,要勇于挑戰,不斷學習,凸顯教育信息化的優勢,使教學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晟.探究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發展的機遇和挑戰[J].時代教育,2017(7):102.
[2]余高.教育信息化視域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選擇[J].繼續教育研究,2017(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