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昌松
[摘 要]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學校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該不斷完善教學內容,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就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新課標;高中語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28-01
一、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時就不能再將自己放在課堂掌控者的地位,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增加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錦瑟》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準備錦瑟的有關內容,在準備之后,請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上臺講解錦瑟的有關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組,有的學生負責錦瑟有關資料的搜集工作,有的學生負責錦瑟中重點字詞的翻譯工作,還有的學生負責最后作者思想感情的整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生在小組內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討論,這樣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新課標的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走上講臺的方式積極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二、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的提出更加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觀看有關的圖片,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形象的內容,還能在觀看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學《故都的秋》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給學生播放有關秋天的圖片,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仔細觀看秋天的圖片,在觀看之后說一說自己對秋天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的學生說:“我覺得秋天是豐收的,因為秋天的時候,田野里的莊稼和果實都成熟了”;還有的學生說:“我認為秋天是十分蕭條的,因為在秋天的時候,花朵變枯萎,樹葉變黃”。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根據圖片的內容,闡述了自己對秋天的想法,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故都的秋》,看看作者對秋天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在閱讀《故都的秋》過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都的思念”,還有的學生說:“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雖然是十分悲涼的,但在悲涼的背后卻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大家都根據秋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觀看秋天圖片的方式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景,進而達到發散性思維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能力
新課標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味采用對知識進行系統講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與新課標的發展要求相悖,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活動的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雷雨》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將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排練雷雨的有關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對雷雨的理解帶入話劇的表演當中。例如,學生在表演周樸園的時候,為了突出周樸園的資本家形象,學生表現出趾高氣昂的態度,還有的學生在表演魯侍萍的時候,為了突出魯侍萍不平命運的憤怒,所以在表演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音量,向不公平的命運怒吼,這樣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還能在表演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對雷雨中的有關內容進行表演的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能力并積極完善高中語文的有關內容,從而達到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毅.基于學生課堂主體性的高中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構建策略[J].高考(綜合版),2015(9).
[2]劉建輝.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高中語文自主課堂的構建[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3(1).